<社論>蔡總統第二任先發內閣將面臨重重挑戰!

385

蔡英文贏得2020總統大選,再次呼籲對岸,對話是兩岸重啟良性互動的關鍵之一。(中央社,資料照片)
 在蘇貞昌確定續任行政院長之後,蔡總統第二任期的先發內閣人事陸續定案,中小幅改組雖在情理之中,但面對日益艱難的環境,新內閣能否克服重重挑戰?看來已不太樂觀;如果兩岸關係再持續惡化,後果恐更不堪設想。
 基本上,蘇貞昌新內閣中的所謂新人,多半還是蔡政府原先成員,很難讓人一新耳目;其中又不乏政治算計與派系鬥爭色彩,像是原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換掉,就被外界解讀是因為她屬於賴清德人馬,而且比較不分黨派;更不用說民調中被民眾認定「最需更換」的五名閣員,竟然都還繼續留任。試想,這怎麼會符合民眾期待?
 就事論事,按照最新民調,蘇內閣施政滿意度將近七成,不但創他任內新高,跟過去幾任閣揆比較,也相對出色;所以他自誇「最強團隊…走路有風」,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過,深入探討,蘇內閣的高民調,主要得力於民眾滿意政府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處理。
 就表面看,台灣累計確診至今四百四十人,連續多日沒有本土新增病例,死亡只有七人,跟鄰近的日本、韓國比較已經好了不只一點,跟歐美國家相比更好了太多;何況康復率還「領先全球」,這當然是民眾高度肯定蘇內閣的原因。
 然而,台灣的防疫真的是「世界典範」、「領先全球」嗎?從數據看,全球有七十個左右的國家確診人數比台灣少;台灣的康復率百分之八十三,雖然優於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三十四,也比日本、新加坡要好,可是比起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南韓、越南、泰國等地就相形見絀,足見台灣其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只是政府的宣傳強化了民眾「世界典範」的印象。
 事實上,縱然台灣在防疫上可圈可點,但也出現不少荒腔走板的事,「紓困之亂」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時,隨著疫情蔓延,越來越多的隱憂和考驗都會陸續出現。舉例來說,近來許多公司倒閉、廠商關門;五月八日公布的數據就有一千零四十七家企業、一萬九千人放無薪假,而且由服務業擴大到製造業,如果疫情遲遲不能平息,不只放無薪假的人會越來越多,失業人數也勢必持續攀升;在全球經濟趨緩、主要市場轉弱的狀況下,以外貿為經濟成長主力的台灣,勢必受到比其他國家更大的衝擊,這當然是新內閣無法迴避的挑戰。
 另外,蔡英文的第一個任期當中,政府猛編特別預算,截至目前為止,政府特別預算規模已達八千七百七十二億元,如果通過前瞻新一期特別預算,在不考量是否已還款的情況下,累積特別預算籌編已達一兆五千億元。按照財政部去年底預估,今年底未償債務餘額占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數比率百分之三十點五,距法定債限百分之四十點六,還有十點一個百分點,舉債額度約一兆八千億元,但最近又通過一兆五百億的兩階段紓困方案,未來政府財務負擔之重,可以想見。再有緊急重大政務,如何支應?顯然是新內閣必須面對的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兩岸關係惡化,兩岸民間往來日漸緊縮,今年陸生已不再來台;陸客自由行自去年八月暫停,台灣每月少賺四十五億元觀光財;現在團客因疫情裹足不前,即使下半年開放,預計全年陸客也不會超過一百二十萬人,不到去年一半;此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雖然沒有到期規定,但架構中的服務貿易協議未能生效,貨貿協議商談被迫中斷,如果今年九月屆滿十年,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以致大陸宣告終止,對台灣影響當然更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