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胡同裡的納西族風情

1119

 文/攝影 May
 我一到雲南麗江,車子載我們一剛剛進入麗江古城附近的胡同巷弄。我就喜歡上那彎曲曲折的窄窄胡同,車子在通過時都得小心翼翼,無法兩車併行,那種古樸老舊的歲月痕跡,立刻在車窗外一幕幕緩緩掠過。我已經喜歡這胡同了。
 這胡同通往我們住宿預定的客棧,我在早上一開窗,就能看見胡同一邊的一座麗江納西族的民居建築,那是一個四合院的寬敞民居建築,深灰色的屋瓦層層疊疊矗立起那古典老舊又顯得樸素的建築型制,從上往下望,四合院的一角有個持續使用的古井,清晨他們就從古井以水桶拉起井水洗衣服,或者彎著身刷牙洗臉,甚至洗頭。但我更欣賞這些納西族建築上的木製結構設計。
 它們就依著蜿蜒的胡同,以各種角度圍繞,展露,或轉角來挑動胡同的情調,這種頗具傳統和地方特色的納西民居建築,大多為土木結構組成,比較常見的形式有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等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據說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但這應該在麗江古城中較常見吧,在我住宿客棧的胡同裡卻未見蹤影。我猜想,或許這一小塊的區域,因聚集的較密集的客棧和小飯館,所以多少在原本的牆上做了部分的改建了,但在屋頂的建築結構上則依然倒有納西族建築的動人外觀。
 面臨胡同巷弄的這些建築的外牆都很高聳很厚實,有些舊牆已被更高聳的新牆所替代,在這些新舊屋牆交雜的胡同裡,新牆所矗立的多數為客棧旅館的新貌,儘管屋頂的各著部件木製結構已被規範不能修改,不過如果不抬頭看,各種客棧的外觀依舊清晰可見,所幸,絕多數的客棧都在這客棧與民居林立的胡同巷弄裡,盡可能的維持最原始的模樣,因為遊客最喜歡這種屬於傳統地方特色的韻味建築,他們能從中尋找最宜人和安逸的氣氛。
 因此,只要一走進這錯綜複雜的小小窄窄蜿蜒的胡同巷弄,就會如同探險一樣,隨時隨地能有新陸地的發現一樣,比如一樹竄出牆頭的不知名驚豔紅色低垂花朵,比如一條從遙遠地方的玉龍雪山山頭奔流而下的一條隱藏在巷弄胡同的溪流,水聲潺潺幾乎讓人為之夜夜夢迴,甚至預見納西族的夫婦會載著一小車的芭蕉和葡萄插身而過,或是在門前有水道和石板橋的一家小飯館就出現在轉角處,水道裡清澈點又冷冽奔騰的水流夾帶著潺潺清亮的涓涓水聲,一路經過沿途的小客棧和飯館的門口,我不禁對老婆說,這不就是「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情景嗎!?
 我們都笑了,這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我家門前有小河」,只是寬約兩米的水道,但日夜奔騰唱歌的水聲和水流,卻都匯到巷弄胡同最偏僻的那溪流中,那裡有更多的扶疏花木,有些樹木就終年浸泡在川流不息的溪河中,但或許它們原本就生活矗立在那裡,我猜想它們也許喜歡將腳泡在冷冷的溪水中,傾聽沒完沒了卻優美難忘的潺潺水聲吧。
 在難得的數日自由旅行中,其中有兩個清晨,天剛亮,我就已緩緩漫步穿梭在這胡同巷弄內了,來來回回,一遍又一遍,用腳步和視線搜尋所有的一切,或許是一堵剝落的歲月老牆,或許是轉角那高牆上那小小古樸小木窗,以及擺放在短短窗臺外那兩盆很浪漫的小小盆花,或許那隻在老屋建築屋頂上閒適走動的三花貓會在轉彎的角落喵喵叫與我擦身而過,也或許那個古時流傳下來的玉河書院大門會啞然而開……這條胡同巷弄裡很安靜,除了隱藏又清晰不斷在耳際,和胡同巷弄中川流的潺潺美妙水聲,這是一條值得輕手輕腳,閒適漫步,到處以好奇心探險的麗江胡同巷弄。
 據說,小橋流水在這古城裡駐留川流,我深信不疑,因為在旅行的那數日中已不知邁過多少小橋了,聽過多少或急或緩訴說不同情調的水聲了,而這麗江古城的其中一條胡同巷弄,隱藏的秘密不僅這些,那些翹起屋宇建築兩端,劃出一條條柔美弧線,在上翹飛起的飛簷,以及飛簷下的層層疊疊組成與白牆相映襯的如麟屋瓦,那種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緻的構件設計,一旦在窄窄小小的胡同巷弄的半空,以一層層屋宇互見互疊的錯落屋頂景象出現時,那種納西族民居的建築視覺美學,就會形成這胡同巷弄最美麗最耐看的風景。
 當然,我也不禁想起了「真金不怕紅爐火,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這看似不起眼又窄小曲折的胡同巷弄,當然更是深藏著美食的小飯館,以及優雅不絕的水聲美景,和其他,那是我見識過最美好,最流連的一條胡同巷弄。
 我這初次光臨麗江古城旅行的旅客外人來說,如此的胡同巷弄景色和人物,真是比起喧囂的馬路大街和古城區商業酒吧街,多了許多值得的回味與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