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台海安全國際化?美未逾越一中原則

20446

■丁仁方

台海安全議題成了國際政治焦點,或有「台海問題國際化」之說。其實,幕後的推手就是美國,蔡政府加入美國主導的多邊抗中聯盟,成了霸權的扈從,難有選擇的迴旋空間。

台海問題搬上國際,從美日峰會、美韓峰會,到G7外長會議、G7元首高峰會、拜登與北約會談等,台海和平議題被刻意凸顯或載入國際文件。這一系列發展的幕後推手就是美國,亦即把台灣問當成制衡中國大陸的關鍵議題。

拜登上台後,美國印太政策協調官坎貝爾曾說,美國若在台灣問題上「戰略清晰」,恐對美不利。基本上,美國本該朝向「戰略模糊」的方向;但又覺得對中方的壓力不夠,因此,提高台灣戰略重要性,並藉由多邊方式向中方施壓。但有兩個觀察點:

其一,美國不會逾越「一中原則」,也不會走到「戰略清晰」。以美國日前派C-17軍用運輸機載送聯邦參議員來台為例,係以民航航班做申請、過境而非入境的「擦邊球」,操作之細膩,就是不挑戰美中關係臨界的頂線。

其二,從韓國總統文在寅對台海問題發言謹慎,到法國總統馬克宏更挑明說「G7不是抗中俱樂部」、「北約的主要敵人不是中國」。這代表了各個國家、歐盟仍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在聯手抗中的這件事情上,仍存在分歧。

台海安全成為國際政治焦點,蔡政府正面回應並拿來當大內宣;但蔡政府並不去提到台灣為此付了多少代價。例如,萊豬進口、大筆軍購支出之外,還要面對台灣想進世衛大會仍不得其門,對疫苗需求孔急,但美國七十五萬劑疫苗尚不知何時到貨等的無奈等。

至於國民黨,對G7公報首提台海問題,江啟臣的回應是「期盼G7落實對台灣的實質幫助」。其實,這對在野的國民黨拿捏並不容易。一來,國民黨對美國沒有足夠的資訊,二來,若挑起蔡政府甘為美國扈從所要付出的代價、風險,容易被批是在「唱衰台灣」。

台灣被美拉進與日、韓一起的抗中聯盟,已經沒有選擇的迴旋空間,台灣承擔的風險、代價被掩蓋不提,但凡只能看美國的臉色。然而,美國政策又並非穩定,一旦美中競合關係有所改變,台灣恐怕只能獨自承受。

目前,中國大陸把重心放在反制美國主導的多邊抗中聯盟,對台灣問題除了表明立場外,並沒有處理解決的急迫感。台灣現在急需的疫苗問題,在民進黨隨時見縫插針下,大陸沒有太大的切入點;至於大陸軍機、軍艦在附近海域的活動,主要還是在針對美國雷根號航母打擊群。

美中對抗已是結構性框架,拜登指中國大陸對國際安全構成「系統性的挑戰」,中國大陸對美也有長期對抗的準備,美中兩強最後比的還是硬實力。國際社會講究的還是實質利益,美國以民主價值同盟抗中,難以長久,加上美國經濟走下坡,嚴重的赤字與通膨問題浮現,拉長戰線的美中對抗,對美國並不利。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