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在地小川窯柴燒 二十年首展成果

568

雲林在地年輕人成立的小川窯柴燒,二十年首展成果,歡迎來賞陶。(記者陳虹伶攝)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雲林縣古坑鄉一群年輕愛陶者,透過研究會形式經營小川窯柴燒藝術創作迄今二十載,首次成果展主題「火脈」於文化觀光處展覽館舉行,呈現小川窯柴燒豐富的色澤,述說火痕、落灰與土色在高溫淬煉的成果,展期至十九日,藉以給參觀者認識多樣的柴燒陶創作面貌。
 小川窯創辦人李鑄恒(水碓國小教導主任)指出,小川窯創作團隊會以研究會形式發展柴燒,主要體會到火與土之間的融合需要高溫與時間的共伴,才能達到豐富的層次與美感,一、兩個陶人燒柴窯是種侷限,合作共學的研究態度才是提升之路。二0一七年重啟柴窯邀集陳泓錕、李尚哲、李璧合、黃任暘、陳品勳及李季儒等陶人一起進行柴燒創作,也為窯重取名為「小川」,意旨川流不息的學習精神,擴大創作能量。
 協同創辦人陳泓錕說,柴窯一燒就是二十年,此次展出主題「火脈」算是二十年、七位陶人各自演繹生活的展現與應用,隨經驗增加,排窯、控溫、作品呈現都有完整的論述,火是一種溫度來源,但是我們讓火可以變化、可以拉長、可以做出特效,這是我們的熱情希望參觀的民眾可多與創作者互動,更深入體會柴燒的獨特與美感。
 開幕茶會中,副縣長謝淑亞表示,小川窯柴燒研究會始於民國八十九年,由一群年輕愛陶者,以研究會形式透過共學、討論、創作,努力發揚雲林柴燒陶藝特色,藉由陶藝作品,讓藝術深化到日常,展現在地文化該有的特質,感謝小川窯柴燒研究會努力推廣、勇於嘗試創作,為雲林的陶藝創作注入一股年輕能量。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說,展覽主題「火脈」,乃因柴燒需人力不斷輪班,才能四十八小時不停火,把勇於嘗試的創作動能,化為一件件逸趣精巧、別出心裁的柴燒陶藝作品,內容精采豐富,歡迎雲林鄉親及喜好藝術的朋友們,一同來觀賞小川窯柴燒研究會帶來的生活陶藝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