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白玉的缺角

452

 ■許芸臻
 前幾日到故宮參觀,看似漫無目的地逛著,轉眼看見那隻「白玉錦荔枝」,奇怪的是腦海中浮現的竟然不是余光中的<白玉苦瓜>,而是爺爺家瓜棚上的白苦瓜。
 原本以為那一刻的歷史文藝氣氛會溢過平凡的生活,看來我還是在現實中打滾啊。
 為什麼是掛在棚上的苦瓜?比起新鮮垂吊的苦瓜,故宮的錦荔枝顯得圓潤多了,但也就是那種光澤,那種豐滿,是我們家瓜棚夢寐以求的產物。
 爺爺奶奶可以為了一處瓜棚忙碌一個夏季,因為我們家出產的白玉,總有缺角。一聽到奶奶高分貝的喊叫,就可以知道鳥兒又不知好歹的傷害了初長的苦瓜,接下來便不只是一顆苦瓜的哀戚,更是爺爺耳細胞的陣亡。奶奶碎念著爺爺農活的不周全,害得其他動物有可趁之機,白白葬送幾個月來的心血。也就是不噴灑農藥的堅持,爺爺奶奶得天天關心瓜架上的貴人們過得好不好,養得白白胖胖的,爭吵聲就會減少,味蕾也得到滿足。
 同是職人的一顆心,追求事業的完美,好把白玉的無缺呈現眼前。匠人鐫鐫刻刻完成錦荔枝的雕琢,農人時時看顧完成苦瓜的栽培,同是藝術,無關領域。
 我想,無論故宮的藝術氣息如何強大,都掩不過我骨子裡對鄉土根深柢固的依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