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在生活中閱讀>滿足的練習,《滿足》

554

 ■蘇惠昭
 因為德國科普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的《滿足》,我終於做了我人生第一次的「滿足指數」測驗。
 其結果和我猜想,或說認為的差不多,我的「滿足指數」不高,屬於「比起一般人,你不太滿足」這一級,「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有一些微小但明確的問題」或者「多數層面發展順利,但其中某一、兩個領域有著很大的問題」。
 有一種被算命仙說中的感覺。
 我並不滿足,這我自己很清楚。我為何不滿足,答案當然也自在心中。我的疑惑是,那些在測驗出「非常滿足」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類?面對災禍四起,人與人相互踐踏的世道,竟然可以覺得一切都無比順利,心滿意足?
 我們都追求幸福快樂,應該說,我們都以為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的王道,廣告這麼說,偶像劇這麼演。我們在給新人的紅包袋上寫上「永遠幸福」,在吹生日蠟燭的時候,內心渴求的也是幸福快樂,但是,伯恩特說,嘿嘿,這就是人們幸福感低落的原因。
 因為對於幸福快樂,我們要的太多,索求無度。
 幸福快樂並不是一種常態,「人們只有在面對諸如突如其來的幸運,或是從天而降的驚喜時,才會感受到幸福」,除此之外,「幸福也可能是我們努力達成目標後的獎賞」,大腦在以上兩種情況下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內啡肽、催產素等幸福荷爾蒙,太美好的體驗了,所以這又會激勵我們繼續追求幸福感,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奧爾茲做過一個實驗,他發明一種設備,讓白老鼠可以自行按鈕產生脈衝電流,刺激腦中稱為「犒賞中樞」的區塊,結果呢,因為沉迷於幸福感,那種狂喜連連的狀態,老鼠瘋狂的按鈕。每小時八千次,連續一整天,直到力氣放盡乃至昏厥。
 有沒有聯想到什麼?打電玩、性愛、旅行、中樂透、吸毒……,持續性的幸福讓人上癮,但我們無法負荷,以致「人們越是努力追求幸福,體驗到的幸福就越少;越是計算成就,成就能帶給我們的快感就越少」。
 我想這就是我滿足指數偏低的原因,我渴望的事情太多,建立的目標太大,脫離了現實感,於是就算渴望的事情完成一二,也努力朝著目標前進,但永遠覺得空乏,疲累,前進的腳步如烏龜爬行。朋友說,妳看妳,拍了那麼多野花野鳥!我總是回答:沒有拍到的更多,而且還可以拍得更好。
 現實上我根本沒有能力抵達我預想的境界,無論讀書、運動、彈琴、拍照……,每一種新的興趣都讓我短暫的亢奮,接續而來的就是挫折、氣餒,自我厭棄,我的滿足基因(這是先天的)不足,而《滿足》給的藥方,就是「學習如何滿足」,其實與被講爛的「知足」、「放手」這一類的心靈雞湯僅有一線之隔,但作者解釋幸福與大腦的關係,給出滿足的故事,而且有十七種練習的方法,譬如無私、樂觀、自信……,這都比訓誡式的「你已經擁有很多了為什麼還不滿足」理性多了。
 學習滿足,忘記幸福快樂的追求,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健康,以及平靜。那是我現在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