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專刊>蝸泥留痕—閒話我的日常書寫 黃宗義 2020

707

黃宗義篆書〈蝸泥留痕〉35x136cm

 

本文作者/黃宗義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大學兼任教授
‧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
‧臺南市傑出藝術家

 蝸牛角上爭啥利,足下泥痕自有餘—乙未曝書節,東寧逸士自況。
雨後,田間小徑常見蝸牛爬行。蝸牛體型微小、爬行緩慢,無益於農作,成語「蝸角蠅頭」比喻獲利甚微,「蝸角蚊睫」形容狹小的境地,都有「微不足道」的意思。我的日常隨興書寫大都是小品,看似微不足道,然靜心思考這些文句內容,卻有大道存焉。
 《莊子》寓言:「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白居易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白居易引用《莊子》典故,加上北齊劉晝的惜時警言:「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唯立德貽愛為不朽也。」說明人生海海,除了立德貽愛,沒甚麼好計較的。

黃宗義隸書〈蝸泥留痕〉80×50 cm

 現今社會貧富差距M型化,年輕蝸牛尤其感嘆城市「居大不易」,總需借殼求生。北周庾信:「陸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別。蝸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意謂陸機兄弟、韓康舅甥的居處極為狹窄,可見人間不公平之事自古已然。話說回頭,古代讀書人縱使累積了一些財富,也會謙稱自己的屋舍窄小如「蝸居」、「蝸舍」,只因為古代建築多為像蝸殼形狀的圓形廬舍。唐駱賓王:「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宋陸游:「幽棲莫笑蝸廬小,有雲山、煙水萬重。」皆可資談助。
 誠然,蝸牛或許無用,蝸行所分泌的黏液「蝸涎」卻常入詩,且看唐杜牧:「鳥啄摧寒木,蝸涎蠹畫梁。」宋蘇軾:「魚沫依蘋渚,蝸涎上彩楹。」、「似聞遺墨留汝海,古壁蝸涎可垂涕。」蝸涎不但入詩,其形屈曲如篆文,還轉品成為「蝸篆」,且看宋毛滂:「泥銀四壁盤蝸篆,明月一庭秋滿院。」清周亮工:「獨影謀蝸篆,寒心倩雁書。」姚錫鈞:「飯了茶槍橫舌本,雨餘蝸篆濕苔花。」可見書法家和蝸牛老早已經脫離不了干係。吳昌碩篆題齋額〈蝸廬〉,讚許「蝸能作篆,蝸非凡蟲,共之一廬,景行高風。」對蝸牛可謂推崇備至。從前翻閱吳堪白手抄本《劉延濤先生詩稿‧自序》,原本以為「蝸泥留痕」是一句成語,眼前資訊科技雖然發達,卻檢索不出此句出處,讀書不求甚解果真大有後遺症,這僅是個極小例子。

吳昌碩篆題齋額〈蝸廬〉

 我的篆書〈蝸泥留痕〉,時間款落「乙未年曝書節」。「乙未」是傳統干支紀年,歷史上最有名的乙未事件應屬一百二十幾年前的「乙未割臺」,中國因為甲午戰敗,拱手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天干地支每六十年一輪迴,此作時間款也可以加上季節日期作「民國第二乙未,六月六日」、或「歲次乙未荷月之初」或「乙未荷月」。農曆六、七月正是荷花盛開季節,此時烈日炎炎,傳說七月七日天門洞開,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也藉此暴曬衣物,讀書人則暴曬書籍,寺院僧尼更有「曬經法會」儀式,又稱為曬書節、曬經節。曝書節一說農曆六月初六,漳州〈四時竹枝詞〉:「曬衣六月蠹能除,酷熱金烏燎太虛。此日天門開好曬,郝隆惟曬腹中書。」成語「袒腹曬書」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説新語》:「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因此「坦腹曝書」也喻指讀書人的輕狂與高傲。
 我生平不曾得過甚麼書法大獎,一方面是寫得比我好的書友太多了,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寫毛筆字一向不求完美。縱使人生如波浪起伏,人人生來不平等,我可從來不羨慕含著金銀湯匙出生者,我深信古人「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物極則反,命曰環流」的生命哲學。我喜歡有感覺的日常書寫,不論篆、隸、草、行、楷任何一件作品,寧可信筆保留兩三分生澀的手感,容許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我相信只要一天不放棄毛筆,就隨時可以在書法藝術創作更上層樓,這種信念讓我常懷無窮盡的希望。
 吳昌碩八十歲所題〈蝸廬〉,落款自謙「未登篆室,慚愧吾躬。」令我徒增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