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老阿媽e古早味

1039

■朱慶賢

「老公!有你最喜歡的皇帝豆燉排骨湯喔!」廚房裡傳來清澈的晚餐叫喚聲。妻曾多次戲謔該湯品為「庄腳人e吃食」,然為順應我的口味,每每望見菜攤中皇帝豆身影,多會順手取購,連同現宰的豬肋排,滾水去血水後,往電鍋一丟,就算完成,雖說同是「皇帝豆燉排骨湯」,可其味道與小時候老祖母慢火煨燉、香濃甘郁滋味相比,其差別也大,惟於速食之今日,倒也「無魚蝦也好!」
皇帝豆,學名「萊豆」,又名白扁豆、觀音豆;莢內之豆仁略呈扁平圓狀,熟煮後,無特別味道,一般人可接受,質地綿實、鬆軟,又喚之雪豆、細綿豆,一般食用湯、炒皆宜,可多種變化,清明時節食用之潤餅內餡,少不了它一味,屬家常菜色。
記得小時候,耄耋之齡的老祖母,總是拄著手杖、弓彎著身軀,於屋邊牆角,對著滿幢之皇帝豆爬藤,如同「蘭花草」歌詞般,朝朝頻顧惜、日夜澆灑,待其迸出黃色小花,又以爐火灰燼施灑葉脈,驅除蟲害,取其天然環保。待其莢果呈黃褐色、極度熟成後,再採收曬乾備用(按:部分留充種豆)。逢夏季颱風、或陰兩綿綿缺乏菜蔬之時,就是乾扁皇帝豆轉身登場的時機。老祖母總將吊掛於屋樑通風處之成串乾扁皇帝豆莢取下,取出乾扁豆仁泡水備用,連同豬肋排,置於小鑄鐵鍋中,放水八分滿,再端上屋簷下之小爐灶上,慢工煨煮。
小爐灶係由老祖母自製,取長方形鉛桶,中下腹部鏤空,充作空氣進出口,中空部位敷以泥土以為隔熱,中上層且舖設鐵條製成添加柴火底座,另上方形塑四個鈍形犄角,提供鍋爐置放支點,乍看如同一座胖泥娃娃,古樸有趣,實則簡單、耐用,就有記憶以來,該爐灶即伴隨著老祖母,直至她老人家歸仙,期間爐腹且多次翻修、泥敷,頗有年代風華。
老祖母總選在下午3、4點時分開火,小爐小灶、配上龍眼木、銀合歡或竹筒等柴劈,嗶嗶剝剝,不一會兒就將老祖母滿布皺紋的臉龐烘托通紅,伴隨著柴燒煙燻及蛇郎君、虎姑婆等老掉牙童話,總是吸引著眾多孫子女輩端坐圈繞著小爐灶邊。為塞住眾夥之嘴饞,她人家總不時地將大把花生、甘藷等自家農作丟進火堆,不多時即滿室生香,搶食嘻鬧聲四起。約莫二時許後,她總會往小鍋爐再添加菜豆、肉豆、四季豆等蒔蔬,續以文火慢煨,以提升湯汁之濃郁層次感,再過個把鐘頭後熄滅火苗,以炭紅餘熱保溫。晚餐前起鍋,裝盛於大碗公,灑上些許芫荽、蔥花或芹菜末提香;透熟之皇帝豆仁質地綿密、小肋排鬆軟肉嫩、入口即化,尤適合年長及小孩口感,而經長時炭火煨燉之湯汁,更顯其甘醇香濃、層次分明,時至今日迄難忘懷。
故鄉原有之三合院住家歷經都更拆除,搬遷時我堅持於新居旁起建一座小爐灶,望之頗為懷古,且曾多次循老祖母古早方式,煨煮「皇帝豆煨排骨」,然其滋味依稀少了些許什麼?舌尖牽引,魂縈夢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