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古井風情

965

 ■劉洪貞
 知道老家後院左側已一百多歲,餵養我們劉家數代子孫的古井,因土地重劃必將消失,心裡特別難過。而許多的古井往事,卻如倒帶般不斷地湧上心頭。
 過去在貧窮落後的客家村,每個三合院裡,通常都會有一口井,供全夥房的人食用。我家後院的那口井是圓形的,約一米高、直徑也約一米,水質清甜,是紅磚疊成的。外圍鋪上水泥很光滑,可防止小朋友攀爬,內面磚與磚的接縫有長些小草和綠苔,偶而會停著一兩隻小小青蛙。
 從六七歲開始,我每天下午放學後,會拎著兩個大的奶粉空罐子到井邊打水。
 井高到我胸前,我只好拿來小板凳墊腳。把綁著長麻繩的奶粉罐往井裡用力一甩,看到桶裡的水滿了,就用力把它拉起放井邊,一桶打好就換另一桶,兩桶都裝滿了,就把它提回家倒入廚房水缸。
 天天要來回很多趟,才能把水缸注滿,這樣媽媽下田後就可以洗米做菜,還可以讓一家八口洗澡食用。
 雖然,用三磅的罐子裝水看起來不多,但是,一次提兩桶對小小年紀的我,常因雙手擺動不平衡,不只一次摔得鼻青臉腫。
 每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會有人來打水挑回家備用。我年紀小動作慢,堂姊堂嫂們常幫我忙。她們桶子大,一桶提上來正好倒滿我的兩小桶,讓我省了很多力氣。
 由於井邊的四周都鋪著水泥很平整乾淨,旁邊還有一棵大榕樹遮涼,所以夥房裡有人嫁娶要辦桌宴客就在井邊煮料理。每一回總舖師會臨時組裝三個大灶,分別處理不同食材。女眷們負責打水洗碗盤、挑菜、切菜,整個井邊因喜事而忙碌。
 每次辦桌時,我們這些小朋友最愛跟前跟後,還好奇的問東問西。他們經常利用空鍋的空檔煮一鍋湯圓,讓我們甜甜嘴。
 在這兒除了可以辦桌煮食之外,每當缺水時節,婆婆媽媽們都會在這兒洗衣話家常。院子裡不管悲喜消息也會從這兒傳出,哪家母牛生了小牛;哪家女兒要出嫁;哪天晚上廟口會放電影等等。總之這裡就像轉播站。
 夏天天氣熱,爺爺奶奶們,常拎著大澡盆帶著小孫子到這兒戲水洗澡,到處充滿笑聲。而在田裡種作為生活打拼的叔叔伯伯們,也會在下工時,來這兒沖個涼,洗去滿身的疲憊與汗酸,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家。
 當我念初中時,家家戶戶開始裝馬達,把水管直接深入井裡,需要用水開關一按,水直接進入廚房的水缸很方便。約十年前,村子裡開始有了自來水。它帶來方便也改善了生活方式,嫁娶宴客都在飯店不在井邊;洗衣服由洗衣機代勞。至此古井就功成身退,而所有的古井風情,就成了過去的故事。
 如今陪伴我們成長的古井既將離開,除了不捨還有無限的思念。畢竟,它曾是全家生命的依附,也曾帶給我們許多溫暖有趣的美麗故事,怎不懷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