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君子動手

1532

 文/圖 李民安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待在廚房裡,洗手作羹湯的賢慧主婦,總覺得花了那麼多的精神和時間做出來的成果,幾個小時之後,不管可口與否,最終都免不了化為糞土一堆,被沖刷得無影無蹤,因此認定做飯這件事,實在不值得我耗費有限的時間去鑽研,畢竟生活裡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東西可以去探索、發現,和享受,而與灶台為伍絕對不是其中之一。

婚後出國,一度想誘騙喜歡打理掌並控家中大小事宜的另一半,乾脆把料理三餐這件事情也攬過去,但被他也腦袋清明的一口拒絕,直說:「如果連做飯我都得自己動手,就不知道幹嘛還要討老婆了。」

婚前母親也不是廚藝特別高明的人,請客的時候,父親還要繫上圍裙負責料理幾道壓得住桌角的大菜,所以我在鍋鏟間的家學並不算淵源,因此婚後正式開始擔當「主中饋」的重責大任時,簡單、衛生,和足堪下嚥,就是最高且唯一的指導原則和標準,反正仗著先生曾經告訴我,他們家的家教是「不能在飯桌上說食物不好吃」的靠山,我完全不怕做的飯菜得到差評,並且決定一定要將這個良好的家教傳承下去,並伺機發揚光大。

記得第一次在家裡請客,先生看了我擬定的菜單,居然都是他從來沒有在自家飯桌上見過的菜色,心情極度忐忑:「太太,行不行啊?」等到朋友個個都讚不絕口,這才讓他「驚艷」,我只雲淡風輕的說:「小技爾,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其實,不善廚藝也是有好處的,起碼我的孩子到別人家吃飯的時候,都是最受主人歡迎的客人,她們對桌上的佳餚,所表現出來的饑渴模樣,和發自真心的讚美之詞,絕對會讓準備了一天,忙了幾個小時,在爐子前忍受煙燻火烤的女主人,覺得辛苦被看見且被感恩;而且也因為我給她們立下的標準很低,所以她們能在我離家的時候,忍受爸爸給她們煮的「微波豆腐拌醬油」和「紅蘿蔔清湯」,而得以存活;也因此讓她們對做飯一事,具備極大的想像力與好奇心,離家獨立後都不以做羹湯為苦差事,手藝絕對青出於藍。

不過,我好歹也還有一點小本事,就是母親把我教得很會包餃子,我包餃子速度很快,而且一個個站起來跟小元寶似的有精神,加上先生很會擀皮,女兒從小耳濡目染,慢慢也都能上手。到後來我負責和餡,先生揉麵擀餃皮,兩個女兒包,一家人一邊動手,一邊聊天,其樂融融,所以包餃子就慢慢就成了我們家過重要節日時,固定的家庭活動。

今年初兩個女兒回台灣陪奶奶過農曆新年,奶奶自從去年大中風過後,身體半邊癱瘓,不良於行,腦子也因為開始有失智的現象,記憶力大幅減退,體力也大不如前,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怎麼才能讓年邁的她感受到過節的家庭氛圍呢?女兒馬上想到包餃子,除夕那天上午,大家一起動手準備,大女兒把雞肉剁碎準備餡料,然後再和麵,擀皮,我跟小女兒一起包,餃子出鍋上桌後,她們充分發揮「綵衣娛親」的本事,你一言我一語的爭相在奶奶面前邀功搞笑。奶奶笑瞇瞇的看著她們,忽然轉頭對我說:「你比我有福氣,你的孩子比我的孩子能幹,我的孩子都不會做這些。」

我說:「奶奶,你有沒有搞錯啊?我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教出來的呀,你也很有福氣。」

她一臉訝異的答道:「真的嗎?我都不記得了。」

女兒笑著說:「奶奶,你不記得沒有關係,我們記得就好了。」是的,菜是不是忘了放鹽,魚是不是煎焦了,肉是不是煮糊了,湯是不是燒乾了,這些都不重要,我們一起在廚房動手的時光,才是「家」始終最難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