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肌少症-1

333

■吳重達

一位清瘦、50多歲的男性進入診間,還沒坐好,就急著說:醫生,幫我看我有沒有肌少症!

原來,他閱報時,看到相關文章教導如何自我檢測,以便早期偵知肌少症。所謂“自我檢測法”是:用雙手虎口去圈住小腿肌肉,如果可輕易合圍,手指可以互相搆到,就表示肌肉量可能不足,小心肌少症上身!

他依法自我測試,手指很容易就互相碰觸,心想糟糕了,坐立難安,趕到醫院求診。這件事和看一張X-光片就告訴病人,他(她)得到骨質疏鬆症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或寫的人一派輕鬆,閱或聽的人就嚇得六神無主!

要應付懷疑自己有骨質疏鬆症的病人不困難。做個骨密度檢測 (Bone mineral density study)就解決了。檢查結果的曲線圖表與Z、T值只要稍做解釋,大部分病人都可理解,治療與否、治療方法就根據檢查結果來設計。所以,客觀檢測結果是一翻兩瞪眼,有就有;沒有,就不要再擔心了!

但是,肌少症該如何證明呢?瘦的人可以是皮下脂肪很少,肌肉反而不少;可是用雙手去圈小腿就有可能輕易雙手互碰,肌少症診斷就該確立?反之,身材壅腫者兩手無法將小腿肚圍起,是否這人就可高興說自己沒有肌少症這回事?這般主觀,粗糙的丈量方法只有嚇死人的功用而已!

真的動手去量小腿肚圍應該會比較客觀吧? 若小腿肚圍小於33公分就有可能得了肌少症?這是國外的數據,套用到身材不如歐美人士的台灣人身上是否就沒誤差?應該要有調整後台灣人自己的標準化數據才好。丈量方法、丈量位置是否標準化?丈量處上、下差個1公分,小腿圍就明顯出現差異了。同樣的,人的胖、瘦,皮下脂肪含量更是重要的干擾因素。這個測量法充其量只能用來做粗略的篩選工具。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