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景氣探底,別忘有人生計壓力更沉重!

2341
疫情當中觀光餐飲業的處境更為艱困。(本報資料照)

在景氣對策信號於去年十月、十一月連續兩個月爆出代表「低迷」的藍燈之後,由於全球經濟情勢仍有若干負面因素,有關於今年台灣GDP成長率的預測值也持續下修;另一方面,去年全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九五,但對於可支配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家庭而言,卻達到百分之三點一0,明顯高於其他百分之八十的家庭。質言之,在景氣探底之際,經濟弱勢更應受到關注,甚至增加扶助。

翻開最近有關今年台灣經濟景況和前景的新聞,諸如「下修經濟成長率」、「外銷訂單溜滑梯」、「學者憂掀無薪假潮」、「今年外冷內涼」、「製造業景氣超blue」等標題,都讓人眉頭糾結。在景氣急速低溫衝擊下,去年受僱員工好不容易盼到薪資成長,結果不但被通膨怪獸吃掉,還倒貼,導致實質薪資倒退嚕;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今年第一季企業加薪意願、加薪幅度都不如去年,受薪階級肯定很難快樂起來!

事實上,近年來上班族的薪資變動呈現幾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或趨勢。先從大環境來看,GDP的分配當中,流向「受僱人員報酬」的比重持續下滑,一九九0年的歷史高點為百分之五十一點七,二0二一年降至百分之四十三點零三歷史新低;而且相較於一九九0年代全台灣就業人口還不到一千萬人,二0一一年卻有一千一百五十萬元。簡言之,餅越來越小,分餅的人越來越多,平均每個人吃到的餅就只能越來越小塊。

如果將受僱人員比喻為敗部,再將敗部分成製造業和服務業兩隊,則製造業就是敗部冠軍。以去年十一月來看,製造業、服務業受僱人數占總受僱人數的比重為百分之三十五點零六、五十八點一七,但製造業的總薪資為五萬四千六百九十五元,高於全體平均總薪資五萬一千一百五十七元,而服務業的總薪資僅為四萬九千四百一十八元。這種分配,堪比為「長短腳」。

製造業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總薪資為九萬零五百七十元,受僱人員占比僅為百分之八點零九。相對於這群「天之驕子」,受僱人數占比為百分之五點九六的住宿及餐飲業,總薪資僅為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七元,他們看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簡直就是「仰之彌高」了!

當然,五隻手指必然有長有短,但百分之六十八受僱員工全年收入低於平均總薪資,創下歷史新高,這種長短之差也讓太多人難以承受了!

無論如何,收入有多有少就應看看在通膨壓力之下收入較低者的處境。去年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九五,但對「可支配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家庭而言,CPI年增率卻達百分之三點一0,而「可支配所得最高百分之二十」卻為百分之二點八二。經濟學中有「恩格爾係數」,也就是一個家庭中食物類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比重越低代表越富裕。正因為生計,較低所得家庭承受通膨的壓力高於較高所得家庭。

再看看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以五等份來看,二0一一年到二一年之間,最低所得組可支配所得增加六萬兩千多元,最高所得組卻達三十七萬八千多元。二0二一年最高所得組的消費率是百分之六十點八,最低所得組卻達百分之一百零四點九,也就是這組已處於入不敷出狀態。

雖然通膨壓力趨緩,但景氣卻是涼颼颼。那些正為生計而煩惱的人,更該被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