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針藥有效治療難治性肝硬化腹水

一名66歲男性患者腹部腫大且有蜘蛛痣,經西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嚴重並建議換肝,現服用西藥利尿劑藥效果不彰,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中等。聞診:聲音綿弱。問診:腹脹且腸鳴聲,無便意,解便偏軟、大便2-3日1行,四肢肌肉緊束,尿量少。舌診:『舌淡紅苔黃白膩』。脈診:『左寸關滑,右寸關濡』。中醫證型:『肝鬱脾虛,濕熱內蘊』。內服針藥思維:『疏肝理氣;健脾除溼』。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4個月後,上述諸症已癒,現固定回診追蹤治療。

肝硬化為肝臟的慢性發炎反應,造成功能性肝臟細胞擴散性壞死,細胞的再生與置換被纖維化組織所取代,隨著肝臟細胞逐漸減少而纖維化組織聚集成塊的過程即稱為「肝硬化」。造成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而肝硬化所導致的併發症有腹水、自發性腹膜炎、門脈高血壓、靜脈曲張、肝腦病變、肝腎症候群、肝肺症候群、凝血因子缺乏及內分泌功能異常等。其中腹水是肝硬化中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大約有50%的病患在被診斷出有肝硬化後10年內便會有腹水的產生,通常腹水的病患約有20-50%在1年內可能轉變成難治性腹水,而約有5成病患只有兩年的存活率。臨床上對於輕度或中度腹水病患實施限鈉飲食及利尿劑來控制徵狀,但對於難治性腹水病患由於其腹水無法移除,須使用腹膜穿刺、TIPS或腹膜靜脈分流術來治療,嚴重時甚至必須做肝臟移植。

肝硬化腹水於中醫系屬鼓脹範疇,乃指肝病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所導致的以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最早見於《靈樞‧水脹》:「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鼓脹的病變部位在『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而致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並見,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在扶正補虛。

肝硬化腹水之「飲食與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晚上早點歇息外,建議每日需攝取足夠的蔬果與蛋白質,建議少吃烤、炸、辣以及溫補食物如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禁含酒類食物且限鈉飲食(通常每天最多只可攝取2g的鹽或88mmol的鈉離子)。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