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城事轍跡 探尋北門交通地景

「二0二四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開幕記者會。(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二0二四年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城事轍跡」為主題,八日於台北記憶倉庫旁戶外交通八號廣場舉行開幕記者會。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在地的郭昭巖議員研究室代表等貴賓皆到場共襄盛舉,活動自即日起至十一月三日於捷運北門站周邊登場,透過三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感受台北城歷史與藝術的文化底蘊。

陳譽馨表示,今年恰逢台北建城一百四十週年,持續秉持「看不見的台北」為核心概念,擴大梳理台北城歷史脈絡,以「城事轍跡」為題,探尋城外區域,現代化的起源與交通樞紐的發展,讓民眾透過藝術作品走進時光隧道,回顧此區作為匯聚交集的地景變遷,在珍貴的「清代機器局」遺構、北門廣場、鐵道部園區的散步範圍,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串聯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年「城事轍跡」邀請三位藝術家以觀察、回憶、預測等步驟,形塑出系列作品。藝術家李柏均分享,他的作品《台北脈動》為展現歷史場域的變遷,以北門各時期的交通變化為發想,代表台北各時期的更迭的動能,串聯古蹟北門、機器局街廓等看不見的過往與興建中的未來展望,在變遷中感受台北的脈動。

藝術家廖偉丞及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作品《遺跡之音》以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為啟發,讓民眾藉由觸摸作品的方式重現當時台北城建城的街道聲響,啟發對於「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藝術家吳芊頤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符號拼貼構圖,融入北門外基地曾作為兵器修理、台北工場的記憶物件符號,將歷史痕跡的留存,畫下物質性的痕跡線。「城事轍跡」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場探尋此區交通地景更迭的藝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