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石芳瑜
或許這輩子,離不開書店了吧?
雖然,2019年我曾經收掉了「永楽座」,距離我開業的時間(2011年7月)已經超過了七年。七年不癢,只是疲憊,像薛西弗斯推石頭上山,感覺書店產業始終下滑,這個月推上去,下個月滑下來,彷彿一切徒勞。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產業整體下滑,我只要打平甚至業績上揚,就是成長,當時我是這麼激勵自己的。加上創業的動機在於追求自我成長,重拾安逸但苦悶的主婦生涯中流失的自信,金錢收穫少,精神收穫大,這不正是那幾年我需要的?痛苦且快樂著,像卡謬寫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堅持,其實感覺到充實且幸福。
開書店的契機主要是想改變單調的主婦生活,而在那之前我已經開始寫作,2000年初期,我從一個從事翻譯、代筆的文字工作者,慢慢開始嘗試創作、投稿以及比賽。只不過起步太晚,等到幾個文學獎落袋,此刻「中間的人」已經來到了中年。當時整理了得獎與發表的作品,想要出版,卻乏人問津,某家出版社甚至建議我:再多寫一點、再多寫幾年。可是我懷疑自己寫作的天分和氣力,把建議當成打擊。後來投了一次國藝會創作補助後,總算順利出版,可是心中卻打算就此「停筆」。與其寫書,不如讀書;與其讀書,不妨賣書。出來交交朋友,增廣見聞,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
書店的生活加快了腳步,我開始大步追趕。我這才發現時間沒有所謂的浪費。
時間是一個中性的物質,即便你覺得自己曾經暫時擱淺,或是轉了彎。時間依舊往前,經驗依舊會累積,只要你不自我放棄,只要你依舊在路上。
書店生涯於我是一段高轉速的歧路風景,苦與甜都因此濃縮,為了書店,我被迫做了各種努力。而那些努力,包括搬家和展店,卻讓人覺得我精力旺盛、企圖心十足或是口袋很深,但其實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書店活下去。奇妙的是,在如此疲憊的情況下,因為生活充實飽滿,以至於填補了許多養分,我又開始想寫作了,而且不覺得太晚。而這時也開始有人來跟我談各種合作。為了躲避別人找我談生意,確認自己更想要讀書與寫作,我做了個瘋狂決定:乾脆報考東華華文創作所,2014年秋天,正式回頭當起學生。
中年老學生,彼時,花蓮成了我換氣的桃花源、青春的大力丸,而在羅斯福路三段283巷的「永楽座」也漸成了許多文青心中的「知名書店」,因為每年我都辦三到四季的「永樂座文學季」,再加上許多出版社在此辦新書發表,不少NGO單位也來商借場地,每年上百場的活動成為常態。我在283巷一待就是四年多,彷彿和台大學生一起讀了四年的大學,那真是我和「永楽座」的黃金年代。
2017年,我完成我的小說,也完成我的學業。因為2014年318太陽花運動成了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節點,於是我把它當成我的小說起頭。《善女良男》還莫名入選了2017年,亞洲週刊十大華文小說。這一年,我已經經營書店六年了,六年來「永樂座」成了一家活躍的書店,多少也不在我的預期。六年來,除了前兩年的虧損,後四年倒是可以勉強打平。但是經營十分辛苦,反覆推大石上山的心情,不免讓我有了倦意。
「如果不要負擔房租,我開書店應該可以輕鬆許多吧?」於是我賣房買了一間小店面,位在大安國宅、市圖後面,就是俗稱的「永樂座4.0」,心想就這樣頤養天年好了。
人生有失便有得,生意不好做,小說也賣得很普通,但卻稿源不斷,這時,我的寫作者和書店老闆的身分並行,甚至,我更認同「寫作者」這樣的身分。書店變小了,我才發現有點施展不開,每天和店員獨坐、發呆。加上獨立書店也漸漸多了起來,寫稿賺錢養書店,好像沒什麼道理,於是我正式萌生了退休的念頭。結束了書店經營,讓永樂座暫停在2019年2月28日。開始了寫作、讀書、旅行的樂活生活,而且還意外發現自己畫畫的天分。
只不過「退休」沒多久,疫情爆發了,旅行被迫中止,專欄也隨著時間一個個暫停。同時也發現自己並不是寫作慾望和毅力堅強的人。加上那兩年始終有人跟我說:「永樂座收了好可惜。」這句話聽久了,也起了一些作用,終於在2021年六月,忍不住和「失戀排行榜」合作,原因是唱片比書還難賣,負負或許得正,我們可能再創奇蹟!
誰知才剛簽了租約,疫情馬上升三級,苦撐多月,並沒有什麼奇蹟,只有二樓鄰居時不時因為店裡的音量而潑水。再加上我對音樂市場不是真了解,不如重新振作,好好經營我的「永樂座書店」。
可惜這兩年,不知道是大環境持續下滑,或是我自己體力和鬥志都不行,生意一直上不來,又加上頻頻搬家,以至於虧損連連,成為我經營書店以來最失敗的兩年。
這段日子過得有點煎熬,“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我仍不想放棄,也多少捨不得在患難時依然支持我的員工。然而去年底老天爺給了我一個「訊號」,發現我自己罹患乳癌零期,今年元月手術後確定是一期。雖然不嚴重,但彷彿是告訴我:不必掙扎,好好休息吧。
三月份我忙完手上的創新市集專案後,才正式宣布了歇業的消息,沒想到成了新聞。「中間的人」好像成了重要的人,也算是這兩年多來辛酸的慰藉。
「書店關門我就走。」我本想這麼灑脫,重新接上2019未完的旅程。可惜原本答應接手的書店突然喊停,我只好重新找人接手。這時,「底加書店」正好打算搬遷,尋覓新店點,於是找上了我,沒想到兩句話,一拍即合,他們並且希望我還留下一角。當時拍胸脯保證一定不留戀的我,改成分租一塊與「底加」共榮共存。
「永楽座」就這樣繼續「底加」了。
我這輩子走過很多歧路:公關公司、家庭主婦、書店老闆,每一次都是大轉彎,連想把書店收了,都這麼曲折。這次鐵了心,卻還是意外留了下來,不免讓我懷疑:或許這輩子,離不開書店了吧?
不過我不再是書店的主力,「底加」才是,但這對我正好,不管是年齡或是身體。正如前幾年我出版《中間的人》裡面寫過:「我已經到過自己的小山頂,這是年輕時的我到不了的地方。我已經不那麼怕痛了,而且我也不怕走下坡。」加上生病畢竟只是初期,真是萬幸,我並不怎麼擔心,反而覺得是老天爺給我休息的下台階。更何況,我還在舞台邊留張椅子,沒有真的離開,繼續看著台上的人發光發亮。
實體書店是創造人與人、人與書相遇的空間。活動,則給了一些創作者和讀者接觸的舞台。妳站在舞台邊,自然會被照亮,這是書店多年,我最感到幸運的事。
經營書店似乎越來越困難,但對我而言,它是我小時候的樂園、是這十幾年來的心靈歸宿,我希望有人更有心或更有創意地繼續把書店開下去。我不知道我和「底加」的緣分未來會有多長,或許有一天我終究或熄燈或轉身,專心在家畫畫、讀書與寫作,也可能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書店永遠存在我心裡。我希望我所在的城市,始終有著各式各樣的書店,而我們可以在書店,遇到各式各樣有趣的書和人。只要有緣,我們總會相見。
石芳瑜簡介
輔大圖館系,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傳播藝術碩士。任職過公關公司、有線電視及電台。之後繭居家中,有時撰稿,有時翻譯,並開始思考創作的可能。2011年夏天突然轉念開了「永楽座」書店,後又赴花蓮讀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著有《花轎、牛車、偉士牌》、《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善女良男》(獲選亞洲週刊2017年度十大小說)、《中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