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應採取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原則

截至23日晚間7點40分為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仍將台灣列為「明顯社區傳播」。(取自CDC官網)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網日前將台灣列為武漢肺炎「明顯社區傳播」旅遊目的地,蔡英文總統隨即表示,我國只是零星個案,並未符合社區感染要件,外交部也於第一時間向美方提出更正,衛福部長陳時中更痛批美方定義「太草率」。一時之間,官方防疫的重點似乎擺在更正。究竟真相如何?當然值得探討。
 相較於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泰國,台灣疫情較輕,不過CDC卻指出,中國大陸之外,日、星、泰、越、台、南韓的武漢肺炎疫情,顯然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台灣目前情況尚未持續或擴大,仍未達到發布旅遊警示標準。
 據我政府部門的說法,CDC是因台灣第十九起確診病例並未找到感染源,而將台灣列入已有社區傳播地區。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找到該案例的感染源,所以不符合認定要件。
 台灣相關政府部門的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CDC到昨天為止還沒有將台灣從「明顯的社區傳播」名單中移除。因為CDC在網頁中明白表示,台灣有病例是「無法確定如何,或在哪裡受到感染」。
 台灣疫情究竟算社區傳播,還是社區感染?其實已吵了一段時間。陳時中開始講,「可以說是社區感染」,後來又說沒有符合社區傳播「確定病例無法找到傳染來源」、「本地感染個案數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數」、「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四個要件;副總統陳建仁則認為,第十九例是社區感染,而不是社區傳播。毫無疑問,官方已經無法否認,已有社區感染的事實,只是強調仍然是零星的個案,並沒有到社區傳播的階段。
 平心而論,社區感染或是社區傳播,認定標準涉及專業,很難遽下定論。不過,按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的說法,在武漢封城前移出的五百萬人中,大約有七千五百一十五人來台灣,推估其中滯台潛在感染數是五百零五人;而根據文獻,台灣目前的發燒篩檢可以排除百分之七十八的疑似感染者,因此大約有一百一十一名潛在感染者沒有辦法偵測到;儘管武漢封城已經超過三個星期的時間,這些潛在的感染者已經脫離風險,但在這段期間,他們是否有傳染給其他人?仍然值得關注;何況現在已經證實,台灣的確診病例中,確實出現沒有出國史、沒有與確診病例接觸史的人,台灣到底有沒有社區傳播?的確存在疑慮。
 就以第二十四個病例來講,長庚大學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邱政洵認為,這起病例「很麻煩」,因為沒有找到明確的感染源頭,而且患者早在上個月就發病,當時台灣還沒有對中國大陸設防,「很可能病毒早就入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也表示,「病毒早已進入台灣的可能性的確存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則強調,發病的時間點在武漢封城之前,表示「有可能病毒早就潛入台灣」,因為當時也有很多台商返台準備過年,可能很難追查。
 顯而易見,這些專家認為病毒可能早已進入台灣,因此CDC認定台灣已進入「明顯社區傳播」,同樣有其道理。何況從「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角度來看,與其辯駁社區傳播的定義,不如做好更多準備:一旦疫情進入廣泛的社區傳播階段,政府及民間都應有因應準則與作為。無奈的是,政府防疫的重點不是罵大陸打壓台灣,就是編特別預算;在「台灣防疫做得很好」的前提下,怎能承認台灣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