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黃金麥田

伸出長長手臂護衛麥穗。(作者提供)
 ■張薈茗
 車子悄悄靠在田野,離開都會叢林,逐步靠近野風芒草海邊,天空湛藍,放眼望去千頃麥浪,屬於農作子民仰賴五穀豐收的土地伯公廟。農民三合院聚落穿梭其間,一陣東北季風襲來,麥浪翻滾、搖顫。比梵谷畫中,萬鴉飛過麥田要熱鬧,畢竟梵谷只有一面畫布,而海邊四面八方雲集小麥,浮盪陽光與麥穗,抬頭,天空掛滿朵朵白雲,似滿風帆。農會鼓動的麵粉自產,形成海鄉一片金黃色彩,在初春的季節,旅人相皆踏著麥徑尋找心中最滿意的畫面取景,見證大城小麥壯闊無邊的海鄉特色,農委會的雜糧轉作補貼,鼓勵社區文創活絡經濟,也是重要的推手。
 離我們最近人影,一位高齡阿婆站在田埂上,乍看似稻草人,她說:「請人種了五分地,別人已收成差不多,阮囝去都市吃頭路,沒空登來割麥仔,我只有竹篙綁沖天炮,嚇嚇鳥兒加減趕啦!」原來阿婆憑自己願力,聲音細微的驅趕麻雀,偶而點炮碰一聲,麻雀暫時飛走一批,一會兒更成群結隊攻入麥田,集中他的領域。阿婆雖用盡力氣吼叫,可野雀不怕,吃定她老人家,似乎越趕越多,眼看勢單力薄,任由麻雀霸凌,這背影讓人感動與不捨;姐妹們自動在麥田裡排成一排稻草人,伸出長長手臂護衛麥穗,讓阿婆開心一下。
 彰化縣大城鄉墰墘社區,位處於濁水溪出海口北側,臨海的冬天,吹起東北季風呼嘯而過、飛砂走石,人畜無法站立,生活條件嚴峻。年輕人紛往都市外移就業,留下年邁父母固守家園,靠勞力種田維生。其實,五十年前台灣中部海岸線,從台中大雅到彰化大城,一條小麥黃金海岸線,是長輩們的記憶。隨著進口麵粉的大軍壓境,台灣小麥抵不過進口麵粉的傾銷策略,小麥黃金海岸線不見了。
 本是垂暮白髮蒼蒼,佝勞背影的老農,耕地湖口如夕陽落幕,感謝上天召喚;林名煬有為青年回鄉種植小麥,經濟效益比稻米更好,成立產銷班輔導老農,冬季降雨量少,於秋收後轉作小麥,排水系統完善、沙質土壤適合小麥根部生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林名煬班長努力推廣之下;大城鄉潭墘社區,這個站在浪頭上的庄頭,有天然急勁海風除蟲害,濁水溪的水尾,送來肥沃養份,稻、麥輪作,除了可以增加收入外,水田、旱田輪作也能讓土地更加鬆軟好種植。
 林名煬班長告訴我:「目前種植小麥的方法是,於水稻收割前,先將小麥種子撒入土裡,經過機器收割稻田後,稻桿覆蓋於土地上,既能保濕又能預防小鳥吃掉種子,更能防止雜草叢生,稻稈成為小麥日後生長的肥料,真是一舉數用。」小麥喜愛涼爽的生長環竟,無畏東北季風的侵襲,適地適種台灣小麥粗糧旱作,需要水卻不用太多水的小麥,冷峻乾爽的環境讓蟲害無法生存。
 林班長說:「長輩有云懶惰的男人要種麥。」這是因為小麥屬於粗放作物很省工時,適合懶惰的人耕種,不像水稻屬於精緻作物需要留心許多細節。第一次種小麥,並沒有參透這句俗語的含意,把小麥當成水稻細心呵護著,可想而知小麥收成不好,但是;田邊阿婆小麥卻大豐收,大伙向她請益,她說:「年輕時跟過父兄在大城種過小麥,印象中的小麥不太需要照顧,只是需要時間長大。」隨著阿婆的口訴歷史經驗,成了年青麥農的諮詢顧問,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初春三月,微弱北風吹在黃金麥田,如浪舞動,成了都市人追逐麥浪的畫面,為死寂的潭墘社區帶來人潮,樸實的莊稼漢臉上綻放出憨憨的迎客笑臉。林名煬班長說:「不僅把記憶種回來,大城這塊土地好久不見的綠繡眼、青蛙、鵪鶉都現身了,還有環境生態指標的黑翅鳶已在空中盤旋,守護這片金黃大地的熟成。」大城海鄉是全國人口老化最快速,被俗稱「皺紋掩沒」的海鄉,期待小麥延伸出商機,年輕人願意回鄉耕作,活絡農村、陪伴年邁父母,是長輩們最真切的渴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