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容為王」為社會傳播正向訊息

/黃肇松(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立秋已經過了一陣子,天氣仍酷熱如盛夏。所有的新聞工作者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九一記者節,仍揮汗在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心裏可能默記著宋代詩詞大師辛棄疾歌詠夏季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詞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香花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自己的節日,期待很快的迎接媒體的豐年。
但是,環境的劇變,卻讓媒體豐年的到來平添變數,同時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必需是正向的、積極的、創新的和富有生命力的。
媒體環境的改變,源起於數位科技打造各類型網路新媒體如排山倒海的出現,大幅度的改變受眾的資訊傳播和接收行為,也極深遠的衝擊傳統媒體的運營和存亡。二十一世紀迄今,美國報紙停刊已超過三百家,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全球報業經營的困難和影響力的式微;傳統電視也好不到那裏,數位化之後,電視平台及頻道如雨後春筍冒出,幅員不大的台灣,頻道數就暴增到三百個以上。
面對變局如何因應?只有開源節流。但總合新舊媒體既然是供過於求,開源談何容易?一再節流cut、more cut、further cut的結果,資訊量減少,甚至走向煽色腥的偏門及散播假新聞的窄門,都會進一步嚇跑閱聽大眾,惟一正途仍要回歸到專業辦媒體,以耳目一新的創新、豐富有益的內容和社會責任的踐行,滿足閱聽人對翔實新聞、公正調查、深入專題、客觀評論、健康休閒及正派娛樂等資訊的需求,才是生存和勝出的關鍵。
易言之,在資訊社會高高響起的競爭號角就是「內容為王」,著名的《紐約時報》提供一個鮮活實例。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聲望及營運都達於巔峰,每股股價七十美元,本世紀開始受到數位化衝擊,銷路下降、廣告銳減,股價跌到六美元,幾近「雞蛋餃子股」。發行人沙茲柏格二世從英國請來擅長報紙經營的湯普森來操盤。湯氏開出起死回生的方子就是「內容為王」,在原有的一千二百名記者之外,又加聘三分之一記者,進行深入探討國政良窳、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深度採訪和專題報導,強化報紙內容的質化和深化的同時,也提高閱聽人付費訂閱網路版的興趣和需求,其股價近期已回升到三十多美元,確實以內容勝出。
相對的,使用者動輒以億計的美國超大型社群媒體,為了追求成長,一味滿足受眾的需求,已成線上憤怒、仇恨、偏執、詆毀及暴力等假新聞及激進資訊的溫床,危害隱私的保護及社會的安定,其主持人包括使用者超過二十億的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和蘋果集團執行長厙克,先後公開表示,超大型社群媒體對隱私的侵犯、假新聞散播、暴力鼓吹、網路霸凌等「有害內容」的防範,已「無能為力」,紛紛「邀請」美國政府更積極協助建立網路秩序,突顯他們承認數位大科技的「原罪」(original sin)。而身為老牌民主國家的英國,最近也公布「線上傷害白皮書」,建議設監管機構,必要時直接接管社群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台灣,「內容為王」的宗旨,應該是積極為社會傳播正向訊息,為台灣打造更清新的活力,營建更強勁的生命力,我們的「媒體大軍」距此目標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是,我們欣見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第二十三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今天頒獎,來自各類媒體的一四三件參選作品,都高度發揮傳播台灣光明的、積極的、善良的正向力量,善盡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
得獎的平面新聞報導、平面新聞攝影、電視新聞報導及廣播新聞報導等四類十一件作品,均為示範性優秀作品,足堪列入新聞教科書供新聞學子學習。我們更期盼媒體同業,站在歷屆得獎人建立的紮實基礎上,朝「內容為王」的目標,繼續努力耕耘。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