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間

 彰化市精誠中學1年4班 ◎吳欣勝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因為百貨公司週年慶大特價,而買了很多東西,以為「得」了很多,其實,另一面是荷包大「失」血;我們大家熟悉的──愛迪生,從小就被人說是「智」能不足,而成為老師放棄的學生,但他的母親細心的教導他,給他無限的創造力,才能成為「發明大王」。當年,愛迪生「失」去了在校體制的教育,卻「得」了日後無限創思發明大王的封號。
 有些大官接受賄賂,在當下,一定會認為這是「得」,等到東窗事發,不但官位不保,還可能身陷囹圄,如此說來,當時的「得」是「得」嗎?如果我們沒有把「得」「失」看待正確,那「得」就未必是「得」了!
 一千二百年前,有個書生叫「張繼」,他,落榜了!榜紙那麼樣的大張,就是容不下「張繼」這兩個字。考中的人,天下皆知,但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中更是天下皆知,令他差慚沮喪。本來也許有個簪花遊街、馬蹄輕疾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風、江風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蘇洲,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於是提筆寫下「橋橋夜泊」: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語道破了千年來考場失意失落者的心聲。
 就當時,張繼的落榜,對他而言,他認為,是「失」,但就詩的歷史來講,他添了一首不朽的好詩,是「得」,所以「得」「失」不是一時可以衡量立斷的。
 「得」「失」之間,我們不應以一時世俗的眼光來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