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補印太戰略不足 台應設法展優勢

315
中國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在台灣掀起「吃鳳梨,挺農民」熱潮。(中央社)

■宋鎮照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介殼蟲為由,公告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報關、輸入,在台灣立刻掀起一股「吃鳳梨,挺農民」與反政治打壓的風波。雖然鳳梨在兩岸貿易中的占比極小,但卻凸顯了兩岸經濟習於從政治角度思考的現實。

其實,兩岸的農產貿易本來就不對等,台灣管制許多大陸農產品進口,台灣農產品卻可銷往大陸,且在ECFA的早收清單,還有十八項農漁產品享有零關稅。大陸稱為「惠台」、「照顧農漁民」,但我方的部分人士眼中則稱其為「統戰」、「拉攏人心」。

訴諸WTO 只是自討沒趣

台灣鳳梨鮮果外貿,九成五都去了大陸,主要原因是大陸鄰近台灣,鮮果又重視保鮮期,大陸市場對台灣鳳梨接受度高,以及大陸給予便捷的檢疫通關等條件所促成。

此時,台美關係稍似降溫,又值萊豬爭議、藻礁公投連署正在熱頭上,大陸對台頒布禁鳳令,蔡政府彷如「撿到槍」,傾全國之力消化去年銷陸的四點二萬噸鳳梨,有轉移國內輿論焦點的效應。但蔡政府的大動作,反映出這幾年來對大陸「惠台」無感、視為當然;至於兩岸本就是不公平貿易,要訴諸世貿組織(WTO)?只是自討沒趣而已。

這幾天,台灣儼然成了「鳳梨共和國」,這是政治正確使然,但也只是救急而已,問題並沒有解決。試問,接下來,台灣鳳梨要賣到哪去呢?在蔡政府高調反中氣氛下,鳳梨農還敢不敢繼續大面積的種下去?銷陸的水果還有釋迦、蓮霧等,怎麼辦?

從大陸立場看,兩岸貿易一年總額超過兩千億美元,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僅有台幣約十四億元,沒什麼大不了的;況且,農產品蟲害檢疫本來就要嚴格,大陸也沒有理由捏造。大陸若有政治考量,應該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結果,蔡政府並沒有降低爭點,反而大動作反制。

東協十加五國已經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央社,取自東協網頁asean.org)

新南向一‧0 無大著力點

回顧過去一年,在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下,兩岸經貿並未脫鉤。台灣對大陸出口的貿易依存度,達到百分之四十三點八,這是兩岸貿易的新高紀錄。兩岸經貿互動熱絡,反觀具有分散風險概念的新南向政策,卻在衰減。台灣對新南向政策十八國的貿易依存度,二0一七年是百分之十九點三,逐年下降到二0二0年的百分之十七點二,貿易順差從二百三十七點二億美金減到一百三十七點四億美金,足足少了一百億。

按理,美中貿易戰下,鑑於輸美產品的高關稅障礙,在大陸的內外資金、生產線都開始外移,歐美新投資地點除了選擇台灣之外,東協受惠最大。台商回流、兩岸經貿升溫,大陸與東協合作愈形緊密,都反映了這個趨勢,且大陸與東協在二0二0年貿易占比達百分之十四點六,東協已超越歐盟、美國,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

但是,台灣與正在崛起的新南向十八國的貿易額卻在衰退。歸根結柢,「新南向政策一‧0版」的口號居多,卻看不到大的著力點,政府鼓勵產業南向的政策力道也不足。台商在東南亞組織零散、單打獨鬥,沒有團隊,整體而言,處於「放牛吃草」的狀態。

大陸或許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蔡總統(左)卻並沒有降低爭點。(取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恐遭邊緣化 卻有轉機

如今,東協十加五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簽了,成員國彼此將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產品零關稅,大陸十三億人口,東協有六億,大陸加東協,等於一點五個大陸市場,加上中日韓推進的自貿協定(FTA),亦可透過RCEP來落實,大陸藉RCEP與東北亞、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只會更趨緊密,影響力也會逐步增加。

相對的,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不可能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但RCEP組成東協十加五國,卻占台灣出口總額百分之六十五;RCEP成員國之間互相減降關稅,雖然台灣循WTO,有七成的資通訊等產品亦可享零關稅,但還有三成如石化、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在成員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受影響。

台灣產業的前景,外有RCEP的拉力,內部又處於「五缺」的困境中,台灣資金勢必加速抽離、往新南向十八國等地移動。台灣在國際的經貿處境雖有可能持續的被邊緣化,但也有新的轉型契機。

「新南向二‧0版」已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台灣應以宏觀的戰略思維迎接挑戰,亦即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打造台灣版的亞洲區域戰略,創造台灣第二個經濟奇蹟。

其一,從戰略上看,大陸、東協,就是台灣蟹腳理論下的兩支大螯,產業的西進、南向,台灣都已經有基礎;現在,台灣又是印太戰略的核心;台灣與東協、印度又是另一個區域大三角。如何不排斥大陸「一帶一路」,又能補足美國在「印太戰略」的不足,台灣要設法展現自己的競爭優勢。

應降低政治限制 擴大市場

其二,美中貿易戰持續,區域產業鏈要重組,台灣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維持台美良好關係,保持兩岸經貿熱度、不讓台海情勢惡化之下,加強與新南向十八國的人才交流、經濟合作與資源共享,把經貿的餅做大。

其三,蔡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應從產業的創新化、智慧化、數位化、高質化的特色,與南向相關國家進行部署、分享、合作。

進一步言,前進新南向,無論是VIP(越南、印尼、菲律賓)、MIT(緬甸、印度、泰國)、II(印度、印尼),從中緬經濟走廊、大湄公河的區域經濟合作,到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打造東協矽谷,和印尼與泰國的工業四‧0,印度的科技產業等,台灣的五加二產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以及循環經濟,都可以設法與之契合、對接。

台灣必須要有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降低政治上的限制,才能把市場擴大,但關鍵仍在兩岸關係。主政者必要拿出智慧解決,讓美國繼續支持台灣,突破兩岸困境、穩定台海,開拓東南亞市場,結合印度,才是smart的新南向政策。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