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8
賈忠偉
臺灣~西太平洋的不沉航母
拜「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廷體認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不但於1874年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臺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同時也先調派淮軍最精銳的武毅銘軍(劉銘傳部)13營約6,000餘人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總共8,000多人赴台,分批進住鳳山至枋寮一帶,就近監視屏東日軍的行動。另外也加派水師兵艦6艘長期停泊於澎湖,到1886年則乾脆於臺灣建省。沈葆楨來台之後立即在琅嶠設縣、猴洞築城,而這就是現在的「恆春古城」。在這個事件中,沈葆楨深刻體會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花東一帶的海防更加值得朝廷注意。於是奏請朝廷「開山撫番」,獲准之後他分別派遣官兵修築北、中、南三條通往臺灣東部(花東)和內山的道路,藉以打通臺灣東西兩地,鼓勵漢人入山拓墾,並解除限制漢人渡臺、禁止漢人入原住民活動區及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不合時宜的禁令。同時也藉由道路的開闢,派軍進入山區「撫蕃(註五十二)」,並藉助教化導入農耕與人文教育,改變原住民的部分生活習慣,積極推動「化番為民」政策。其中「北路」是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於清朝1874年(同治十三年)年時奉令率兵,開闢蘇澳至花蓮奇萊之間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著名的「蘇花古道」,但由於原住民的反抗,因此才完工約1年就被荒廢,直到日本人佔據臺灣之後,為討伐花蓮一帶的高砂族因此在蘇花古道沿線開鑿新的理番道路,最後才將其拓寬為可供車輛行駛,於1932年(昭和七年)完工,命名為「臨海道路」,也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另中路為現今之國定古蹟的八通關古道──由南投縣竹山鎮(原彰化林圯埔)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縣玉里鎮(舊稱「璞石閣」),即「八通關古道」,也是今天的「新中橫公路」的基礎,全長約150公里,是由總兵吳光亮帶著千餘名粵籍官兵所組成的飛虎軍所開鑿完成的,只可惜才開通沒多久便被廢棄不用。至於南路(「崑崙坳古道」)是由高雄鳳山通往卑南(西起鳳山,經過來義,一直到台東縱谷金崙溪一帶),但現在也已荒廢。後由日本人在1935年(昭和十年)重新構築--屏東楓港到台東大武的「南迴公路」取代。沈葆楨在臺灣的這些積極開發作為,為此後臺灣的建設奠下基礎。
接續沈葆楨的大力建設,劉銘傳為臺灣建省的首任巡撫,不但積極進行現代化建設,加速臺灣的各項發展,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都市計劃的省份,同時也不斷建構許多戰略設施,以防備愈來愈複雜的台海情勢。只可惜在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臺灣仍舊逃不過割讓給日本的命運,臺灣與澎湖成為日本在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而在1904年末至1905年初的日俄戰爭中,剛剛成為日本殖民地不久的臺灣就立即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當時傳聞說--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從歐洲趕往朝鮮途中,會先攻佔臺灣,進行補給之後,再出發攻擊日本,當然這項計畫後來並沒有被執行。但這個傳聞在當時,卻造成許多剛剛移居到臺灣日本人的恐慌,特別是居住在波羅的海艦隊可能會航行經過的澎湖地區,島上的日本人因為風聞俄艦可能襲擊當地,於是紛紛逃回日本,據估計當時全台逃回日本的日本人大約有5,000人以上。
另外在日俄戰爭期間辜顯榮受日本海軍部之命,出動數十艘戎克船(junk;即為中國帆船。戎克即為junk的中文翻譯)巡戈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之間,暗中偵查俄國艦隊的行蹤,使日本海軍得以提早探知俄軍動態,一舉殲滅當時位居世界第一的俄國艦隊,臺灣與澎湖的戰略位置因此被凸顯。到了二次大戰期間,臺灣與澎湖不但成為日本主要糧食與兵源的供應基地,甚至是日本侵略中國沿海與東南亞的前哨戰略基地,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與澎湖才重回中國的懷抱!
綜觀十九世紀台海周邊所發生的各種歷史與戰爭的爭議,我們可以發現,臺灣在近代東亞霸權的爭奪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角色。而這個情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變的更加複雜。原本在抗戰之前與抗戰前期在幕後支持與供應日本軍火的美國,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才轉向全力支持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第一階段美國的戰略是希望中國戰場能吸納大部分的日軍主力,隨著戰局的變化,美國認為中國戰場已經使得百萬日軍陷入泥淖,中日雙方形成僵持對峙,因此真正決勝的關鍵,應該是太平洋戰場,所以到了1942年美國政府內部出現了佔領與託管臺灣的聲音,為此美國情報機構也完成了整個臺灣島的戰略測量圖,甚至還印行了《臺灣財富摘要》指南,提供政府單位參考。到了1943年12月美國政府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的海軍軍政學院設立了一個研究中心,裡面還特地組成了一個「臺灣組」,其中也找了許多臺籍人士擔任研究工作,藉著這個工作小組,美國研擬了好幾套佔領與管理臺灣的方案。到了1944年至1945年初,又陸續完成了十二套相當完備的民政手冊,當時美國政府計劃在美軍登陸臺灣之後,將這批民政手冊作為軍政人員行動準則之用。當時美國主張在臺灣實施與琉球一樣的聯軍臨時託管制度,由美國人實際掌控臺灣的命運。
而曾經著有《被出賣的臺灣》一書的「臺灣問題專家」的柯喬治(又譯葛超智;George H. Kerr,1911~1992),當時就是以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職銜的身份來掩護與執行美國政府的政策。只是隨著美軍新式長程武器--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註五十三)、B-29轟炸機…等的陸續服役,美國開始實施所謂的--「跳島戰略(Island hopping;或稱:跳蛙戰略──Leapfrogging)」,成功佔領亞太許多具有戰略價值的小島後,在1945年6月23日美軍佔領琉球之後,由於琉球(沖繩/Okinawa)距離日本比臺灣近,所以這個階段美國的亞洲戰略開始出現變化,臺灣被暫時的排除在美國的戰略目標之外。因此在日本投降之初,美國的亞洲主要戰略延伸至中國大陸,美國人認為只要將中國大陸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即可將他對蘇聯的戰略防衛線拉長到蒙古與西伯利亞,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國府在抗戰勝利後短短4年便被趕出中國大陸,美國在試圖轉向吸收中共不成之後,再加上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蘇聯與中共就站在北韓的背後,因此美國被迫將整個亞太防衛戰線由中國大陸移往日本及太平洋沿岸,戰略基地除了被美軍託管的日本與沖繩之外,整個亞太環大陸的群島就被美國重新納入防衛線之內,為防止中共衝出太平洋,前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1893~1971)在1950年1月12日宣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這就是所謂的「東方弧線」新月形封鎖戰略,而臺灣與位於朝鮮半島的韓國就位於這條防衛弧線的最前緣。
杜勒斯在接任國務卿之後,於1951年冷戰(Cold War)初期首次提出:「島鏈(Island Chain)」這個戰略名稱,所謂的「島鏈(註五十四)」指的就是:美國將許多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島嶼連結在一起,以這些島嶼構築一條圍堵──蘇聯和中國大陸等共產極權國家的防線,而臺灣就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樞紐地位,因為臺灣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臺灣具有封鎖紅色中國向太平洋的延伸的戰略價值,反過來說,臺灣也是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相當重要的戰略基地,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則是:「兩岸合──臺灣是對外敵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兩岸分--臺灣則會變成為抵住大陸咽喉的一把匕首」,其實也不止美國有這樣的戰略佈局,包含曾經殖民統治過臺灣的日本,也一直將臺灣視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甚至視臺灣為日本對抗中共的第一道防線。講白了:由於地處敏感戰略地帶,不管是──中共、美國、甚至是日本…大家對於臺灣都是「虎視眈眈」的,而可悲的是,在整體國力與複雜的歷史因素的限制之下,臺灣的和平與發展,與鄰近的沖繩一樣,還是繫於與週邊大國的關係,在目前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尚未百分之一百轉向民主自由之前,要謀求台海的永遠和平,恐怕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後記說明:
節錄一段:中國網(China.com.cn)在2006年11月16日發表的文章:《間諜佐爾格》中的一段「《間諜佐爾格》片長三個多小時,背景時間跨度十幾年,重大歷史事件連續不斷,筱田正浩沒有把影片停留在陳述史實的枯燥程度上,而是以刻畫細節來展現人性,由此帶給觀者心靈上的震撼。最受好評的一段是德國駐日大使奧托到獄中和佐爾格會面,面對欺騙自己和夫人的『前摯友』,奧托聲音顫抖地問:『你好麼?』佐爾格表情複雜地說:『還好。』奧托又問:『吃得還好麼?』佐爾格說:『我很滿意。』兩人相對無言,稍頃,奧托起身離去。當他走過佐爾格身邊時,佐爾格哽咽著說了聲『對不起』,奧托腳步一停,眼中淚水模糊。作為一名中國觀眾,影片中的另一段場景也頗有震撼力。1933年,佐爾格初到日本,看到鄉村赤地千里,農民們衣不蔽體,食不裹腹,賣兒賣女的告示隨處可見,更有成群的少女站在火車站,等待去國外賣淫謀生。這種慘境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應該是常見的,但在日本竟然也如此,是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沒有學到的。」
附註:
註五十二:「崑崙坳古道」是臺灣第一條開山撫番道。西起鳳山,經過來義,一直到台東縱谷金崙溪一帶。不過這裡原為排灣族所居住的地區,因此負責開路的清軍一直飽受沿途各部落的襲擊,造成重大傷亡。1875年(光緒元年)2月,沈葆楨命提督唐定奎率淮軍三路進剿大龜文(大龜紋)的內獅頭社、竹坑社、草山社…等部落,史稱:「獅頭社戰役」。
之後清廷將這些部落改名為「永平」、「永福」、「永安」、「永化」等社。另外在這個戰役中,清軍戰死與因瘴疫病亡者,至少2,000人,於是臺灣道台籍總兵在鳳山建了一座──「淮軍昭忠祠」,在水底寮建了「白軍營(淮軍義塚)」,來祭祀這些陣亡官兵。「崑崙坳古道」不但是清軍「開山撫番」第一路,也成為紀錄排灣族擴散遷移的歷史路線。日本人占據臺灣後,將「淮軍昭忠祠」拆除,並在此地設立了鳳山公學校,推測「淮軍昭忠祠」應該位於現今鳳山國小內,而原本立於祠內的「敕建鳳山昭忠祠碑」,已經被移至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的「臺灣省立博物館」內存放。
註五十三:在整個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共有17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下水服役,它們分別是:「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該級航母的標準排水全為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80噸。艦長(全長)265.79公尺,飛行甲板長262.13公尺;艦寬28.35公尺,飛行甲板寬29.26公尺。推進裝置:為4部齒輪傳動式渦輪機,8個鍋爐,4軸,15萬軸馬力,航速32.7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浬/最高航速15節。每艘航空母艦可載運:兩個戰鬥機中隊(36架戰鬥機)、一個偵察轟炸機中隊(18架);一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8架)、一個魚雷機中隊(18架)、1架擔任聯絡任務偽俯衝轟炸機,共計91架各式飛機;另有9架備用(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各3架)。但隨著雷達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偵察機的作用日益減少,於是到1944年偵察轟炸機中隊和俯衝轟炸機中隊合併,共計24架俯衝轟炸機,原先12架偵察轟炸機的空額則由戰鬥機替補,飛機裝載總數仍保持91架。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空大隊包括:一個戰鬥機中隊(36至37架)、一個戰鬥轟炸機中隊(36至37架)、1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5架)和一個魚雷機中隊(15架),總計103架飛機。
註五十四: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不美國針對中國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給予援助的立場。艾奇遜趁機向中共喊話,指出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提供30至50億美元貸款給中共。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認為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39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39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嚴格來說這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的鏈形島嶼帶。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島鏈(Boundaries of the second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它包括了關島等15個島嶼,目前是美國的一個自治邦)、雅浦群島(Yap)、帛琉群島(palau),延至哈馬黑拉群島(Halmahera Island;屬印尼)。
目前美國目前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這兩條島鏈就是美軍防衛的最前哨。
第三條島鏈(Boundaries of the third island chain)則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至屬太平洋島嶼的本土防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