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加強臺灣受威脅物種遷地保存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在行政院農委會陳吉仲主委及各界貴賓的見證下,於108年9月4日舉行啟動記者會,會中並由林試所張彬所長、林務局林華慶局長、特生中心林旭宏副主任、臺灣大學農學院吳俊達場長、中興大學實驗林邱清安教授、以及蘭嶼高中連紋乾校長宣示組成《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合作夥伴關係》,一同為臺灣特稀有植物擘劃長遠的遷地保育藍圖。
林試所指出,植物是人類維生的重要資源,為我們提供糧食安全、資源利用與減緩環境衝擊等充分保障,但隨著大規模農業發展、土地使用衝突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專家評估全球約有25%的植物生存受到嚴苛挑戰。為正視此一問題,世界各國經常在發布的「紅皮書」中,將族群稀少或有滅絕危機的生物列入「受威脅物種」;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甚至認為,在2020年以前,全球至少應有75%受威脅植物必須獲得妥善保存,人類的未來才能綿延永續。
不過,「僅憑藉著各種保護區,稀有植物的生存是不是就能獲得完整的保護呢?」林試所張彬所長表示,臺灣許多特稀有植物就隱藏在我們生活周遭,包括農田溝渠、海岸灌叢、甚至是陡峭的礁岩石壁上,棲地片段而零碎,卻是國家保護留區難以涵蓋的地點;也有越來越多的例子顯示,保護留區的物種受到氣候變遷與崩塌災害影響,竟然發生棲地滅絕或族群遷移的現象。為挽救特稀有植物免於消逝,國際間早已推動遷地保育的保險概念,希望讓植物園就像一艘方舟,成為承載原生受威脅植物的避難所,如果野外棲地不幸消失了,仍然能有部分個體在植物園裡代代繁衍,保留未來再度復育野外族群的生機,也讓珍貴的植物資源獲得永續保存與利用的機會。
張彬說明,林試所目前擁有6座植物園,都座落在海拔1,000公以下的都市或淺山地區,且園內研究人員具有充分的植物分類、鑑定與栽培技術,可為植物營造優良的生存環境,非常適合作為受威脅植物的保育基地。然而,臺灣受威脅的植物多達989種,光憑這6座植物園難以完全涵蓋從平地到高山的多樣自然環境,還需要更多伙伴的加入。因此,林試所已與林務局、特生中心、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臺大梅峰山地實驗農場、蘭嶼高中等單位建立合作關係,以便由適合的專業單位依照不同的海拔、氣候條件與植物需求,進行分散式在地保種工作。
為突顯臺北植物園在本計畫中擔任重要的展示工作,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黃聲遠建築師特別介紹以植物園方舟為目標所設計的溫室群,預計將成為亞洲地區植物園的新亮點;會中各相關單位併同分享臺灣受威脅植物的故事,再再說明了植物保育工作的刻不容緩。
張彬強調,保育受威脅植物不僅是政府的工作,也需要更多地方伙伴的參與。有鑑於「在地保種與惠益共享」已是生物保育的主流意識,林試所希望能在野生植物的棲地附近,邀請在地社群參與保種,並且把保育帶來的好處,包含教育、文化價值與利用潛力與當地居民分享,以期促成社區積極參與物種保育的各項工作,進而同時達到特稀有植物在地保育與遷地保存的多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