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全球減排達標 面臨6大挑戰

6005
COP26 Coalition發起的「全球行動日」遊行有約十萬名各國人士上街,要求政治人物、跨國企業和富裕國家加快應對氣候變遷。(中央社)

馮國豪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二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這場全球矚目的氣候大會,正為減緩全球暖化、儘速達到淨零碳排尋求共識,也是一場攸關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會議。

會議還在進行中,非政府組織串連平台COP26 Coalition於六日發起的「全球行動日」遊行,在氣候大會所在的格拉斯哥,就有十萬人走上街頭,全球各大洲總計有三百零六場行動響應。遊行旨在訴求政治人物、跨國企業和富裕國家加快應對氣候變遷,並解決社會和經濟不平等。

 1%最富裕者 碳足跡持續成長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二0一五年的《巴黎協定》就設定目標要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一點五度C增幅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們已明確指出,到二0三0年全球排放量必須減少百分之四十五,到二0五0年達到淨零排放,這樣才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在本世紀將氣溫上升控制在一點五度C以內,也唯有如此才可避免出現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後果。

《巴黎協定》制定了幾個目標,希望阻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發生,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進可再生能源生產、承諾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鉅資要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衝擊等。這些目標需每五年進行一次進展評估,去年因疫情延遲至今年才舉行。同時,COP26的首要任務,也要讓各國就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二0三0年前加大減排力度和速度做出承諾。

但目前看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政治宣示的成分居多,還看不到有效達成目標的實質內容。眼前至少面臨了六大挑戰:

首先,還是世界貧富差距問題。有研究顯示,百分之一最富裕者的碳足跡仍在繼續成長,而百分之五十最貧窮人群卻仍保持低水平。但是,許多窮國、貧困族群卻是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受害者。

COP26會議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路透)

 富國金援承諾 數年未能兌現

其次,富國未兌現承諾。已開發國家允諾每年為窮國籌募一千億美元因應氣候變遷,連續數年都沒兌現達標。此外,許多國家債務空前、國庫拮据,振興猶恐不及,現在要執行停止使用燃煤,金援開發中國家減少化石燃料,都有實際的困難。

第三,排碳大國不作出承諾。在COP26上,已有四十個中小國家承諾,世界主要經濟體將在二0三0年逐步淘汰煤電,較貧窮國家二0四0年也將淘汰煤電;同時,也有一百零五個國家已簽署「全球甲烷承諾」,響應二0三0年甲烷減排三成。但包括中國大陸、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在內的幾個產煤、用煤、甲烷排放大國目前都沒有加入。

第四,美中關係緊張,缺乏互信,也被認是氣候峰會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大障礙之一。美國拜登政府在國內、國際執行反中、抗中政策,但稱氣候變遷問題仍可與中國大陸合作;但是,大陸的回應卻是「談氣候問題不脫美中關係」。換言之,中美關係若未緩解,氣候議題合作缺乏互信基礎。

第五,美國兩黨內鬥,川普有可能班師回朝?十一月二日州長選舉,民主黨原本穩贏的紐澤西州卻只有險勝,而共和黨在維吉尼亞州大獲全勝,拿下州長和眾院,讓維州變天,「藍州翻紅」。拜登去年十一月曾以十個百分點的優勢贏下維州總統大選,事隔一年,維吉尼亞已豬羊變色。

 大陸等國限電 能源短缺明顯

美國媒體分析,美國國內通膨上漲、政黨內鬥、阿富汗撤軍的無能印象,乃至於重要財政法案遲遲無法過關,使得政府部門面臨關閉及債務危機等,這讓拜登政府飽受民怨,許多美國政治觀察家認為,明年的期中選舉,民主黨政權又將面臨共和黨川普的挑戰,美國的氣候與能源政策隱含不小的變數。

川普的能源政策,與拜登轅北轍。川普於二0二0年四月二十八日頒布的行政命令名為「促進能源獨立及經濟成長」,此行政命令的重點在強調「美國優先」、「國家利益」,為確保可負擔、穩定、乾淨及安全的電力,這樣的電力可以來自煤炭、天然氣、核能及再生資源。同時,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包括減少政府對於煤炭、天然氣及核能的管制,以便促進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

第六,大國疫後經濟振興,普遍需要能源。今年下半年,中國大陸等多個國家已出現限電、缺電現象,反映出國際能源短缺的現象已愈來愈明顯。能源價格持續暴漲,煤炭供不應求,天然氣也短缺,價格跟著上揚。中國大陸、美國等多個大國甚至都暫停了綠色能源轉型,重啟燃煤發電廠,以確保冬季能源供應需求。

美中關係緊張,缺乏互信,也被認是氣候峰會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大障礙之一。(中央社,資料照)

 非核家園目標 多道難解習題

回頭看台灣自己,蔡政府為了要達成二0二五非核家園目標,規劃的能源配比是百分之五十要靠天然氣發電、百分之三十燃煤、百分之二十綠電,也因而要增建三接、四接,卻也引發破壞藻礁、珊瑚礁等爭議。

再看原訂今年綠能要達到百分之十二,但台灣從四年前百分之四點七增加到今年的百分之五點五,蔡政府四年來窮盡一切力量,綠能占比增加卻不到一個百分點;距離二0二五只剩四年,如何達到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如果還是要靠增加燃煤,不但違反國際減煤趨勢,又如何達到蔡英文今年四月承諾二0五0碳中和?如今,天然氣又限制甲烷排放,天然氣價格必然上漲,台灣又要如何維持便宜電價?這些問題,蔡政府都沒有給答案。

十二月十八日,台灣將舉行「四大公投」,執政的民進黨已經將之視為一場「藍綠對決」的政權保衛戰,甚至還提升為「投美」還是「投中」的層次!其實,「四大公投」本質應該是不折不扣的民生議題,也是一場台灣人民對未來「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抉擇。民意訴求與理性思辨不該被標籤化,變成政治議題。

(兩岸關係與資訊傳播學者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