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環保署二十八日指出,根據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其中PM2.5濃度平均值較去年不減反增。由於增量大多都集中在一至三月,推估主因是降雨日數少、弱風日數增加。
環保署公布一一0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近五年均呈現下降趨勢,空氣品質指標(AQI)今年與去年占比均超過九成。統計至十二月中旬,AQI大於一百的站日數較去年減少,但PM2.5明顯增加,造成橘色提醒以上的站日數較多。
環保署進一步表示,今年與去年相比,懸浮微粒今年上升約百分之三點三,PM2.5自動測站上升約百分之四點六、標準方法則是上升百分之零點七;其中PM2.5達紅色警示站日數為一百七十六站日,主要集中在一至三月。
環保署解釋,PM2.5大部分是本地汙染造成,由於今年一至三月弱風日數增加、降雨日數減少,大氣混合層高度小於五百公尺,較一般理想的情況混合層大於一千公尺少了一半,擴散效果差,等於汙染濃度增加一倍。其中持續性累積的汙染事件以二月二日至二月八日紅色警示事件期間最長,紅害站日數達六十二次。
至於臭氧下降原因,主要是前驅物減少、也就是生成臭氧的材料減少,加上今年中南部高溫天數較去年少,比較不會發生光化作用
台灣今年五月爆發COVID-19本土疫情升至第三級警戒,對於空汙情形是否隨之減量,環保署指出,雖然疫情因素使活動減少,但在路上車子是變多的;若就觀測的結果而言,四月開始空氣品質都比去年來得好,五月之後雖然有三級警戒,但整體來看沒有明顯的變化。
氣象局補充,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台灣發生百年大旱,颱風皆未直接威脅台灣,加上反聖嬰影響,降雨相對偏少;因為降雨減少,降雨對PM2.5有一部分洗除作用,因此是有機會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