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農委會於今(23)日舉辦第二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頒獎典禮,由陳吉仲主任委員親自頒獎,肯定「現場操作組」10名入圍者、「技術創新組」3名得獎者與「行銷推廣組」3名得獎者在推行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的努力與貢獻,並當場揭曉「現場操作組」3名得獎者;共9名得獎者獲頒永續善農獎IPM Award獎盃、獎狀及獎金10萬元,另7名入圍者也獲頒獎盃及獎狀,表揚其從事IPM上的優秀成效。
IPM一直是植物保護的重要措施,有三項基本原則:第一,將害物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之下,而非徹底滅除;第二,降低害物族群時,盡量採用預防性手段;第三,當必須使用藥劑時,宜選擇對生物、人類及環境影響最低的藥劑。農委會為推廣IPM,辦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本屆除了延續前屆「現場操作組」,首度增設「技術創新組」及「行銷推廣組」,共16名獲獎者均為農產品供應鏈中,研發、應用、推廣IPM之優秀人員或團體,是推動化學農藥減量的標竿與模範。
農委會補充,「永續善農獎IPM Award」評選活動共分為二階段審查,第一階段邀請植物病蟲害、消費者代表團體等產學研專家以書審評選入圍者,第二階段則透過聽取入圍者簡報、實地審查進行,共有42位專家從田間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農產品銷售與消費者食品安全把關者等多元角色投入審查,選出最優秀的獲獎者。
「現場操作組」10名入圍者除了有從父執輩接手的農二代、農三代外,也有從觀光、資訊、軍旅、教育等其他產業投入農業的農友,獲獎者藉由掌握作物生理特性,採行肥培管理、草生栽培、控制行株距等預防措施,營造不利有害生物發生的環境,進而運用田間調查、電子化紀錄等方式決定防治作為,甚至自行改良噴藥器材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更值得肯定的是,獲獎者除了自身力行IPM,還集結團隊於產銷班等組織推廣理念,熱心分享並協助其他農友應用友善資材。頒獎典禮現場揭露3名得獎者,分別為吳世彥先生、李佳翰先生及林易辰先生之團隊。
「技術創新組」以IPM核心概念為基礎,將創新與既有的防治技術加以整合及推廣應用,3組得獎者各具特色,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運用原生植物營造環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微調葡萄套袋時間,農業試驗所長年投入非化學農藥防治技術研發等。3組得獎者研發的技術皆已獲得農友肯定,協助農友達到兼具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之生產模式。
「行銷推廣組」得獎者需對IPM有正確認知,進而引導農民操作行為的輔導推廣、消費概念的行銷推廣等多元面向。得獎者吉田田有限公司以天敵昆蟲等資材為核心,輔導農友使用IPM以降低化學農藥用量;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藉由辦理食農教育及透過農民市集或消費者見面會等活動,提升消費者對於IPM的認知與認同;農緯果菜有限公司則利用「樓地板保價機制」,降低農友初期投入IPM之門檻;除了協助生產田區落實IPM技術,消費端辦理行銷推廣活動,讓優良的IPM技術與農產品為更多農友所應用、為消費者所接受。
農委會表示,「永續善農獎IPM Award」旨在發掘全國成功案例,藉以提升消費端的認同以形成拉力、提高研發端的投入以形成推力,並選拔優良產地端的案例以強化執行力,透過相互學習及觀摩,提升國人對IPM的認知及促進IPM技術擴散。獲獎者未來將持續協助推廣IPM,提升國內農業生產技術與農產品食用安全,創造農業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