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庵
收到弟弟的簡訊:「母親病危,盼速歸。」我收拾簡單的行李,離開南橫山區隱居的木屋,搭上行駛於鄉間的公車,來到善化火車站,轉車後才抵達醫院,前後花了四個小時,母親躺在病榻上,雙眼看著粉白的天花板,母親已經不能言語,見我來了,要求護士讓她坐立起來,用顫抖的手寫下:「送魚」兩個字,這是我和母親之間的祕密。
想來,這是母親最後的囑咐,我不敢怠慢,第二天立刻到魚市場,挑好當季的漁獲,一名熟識的魚販子說:「最新鮮的澎湖海鱺,煮湯最好。」我挑了幾尾,準備送到母親娘家,給幾位母親的弟妹,母親娘家住在靠近丘陵的偏鄉,每一年的農曆年前,母親一定會交代我,記得今年要送魚,現在雖然不是農曆年前,但是,母親很可能認為自己身體無法熬過去,所以才興起這樣的念頭。
母親如此耿耿於懷的叨念,其實是有原因的。
1944年,太平洋戰爭終戰前一年,美軍在台灣南部大空襲,母親回憶說,為了跑防空洞,才12歲的母親,身後揹著剛剛足歲的二舅舅,因為緊張的緣故,跑的太急促,結果背上的二舅舅從身上掉落,頭部撞到地板,母親對此相當內疚,日後,母親說,幾位兄弟都可以念到高中,唯獨二舅舅,連小學也念得很吃力,後來,只好留在家裡看守外祖父留下的幾分田地,母親說,當初跑空襲,頭部著地,對二舅舅的智商發展影響很大,二舅舅今天沒有太大成就,這一切她的錯失造成的。也就因為這樣,離開娘家後的母親,在手頭寬裕的時候,就開始每一年固定的送魚行動,母親帶我到魚市場挑選魚貨,一邊告訴我:「聽說吃魚可以補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魚販子一聽,就會迎合著說:「當然當然。」
為了不讓二舅舅收到禮物,感到尷尬,母親就送給娘家的每一位親人,最簡單的說詞就是:山頂人,買魚比較困難。娘家的親戚,也高興收下鮮魚,然後用山上的農作物回贈,包括竹筍、地瓜,還有水果,每一年,我開車到山區,車上的魚換來一堆農作物,成為禮尚往來的常態。
我到醫院探病後一星期,母親果然走完她的生命旅途,生前母親已經表達不需要醫生搶救,所以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肉體煎熬。
為了處理母親喪事,家族一起聚會商討,要替母親做一個追思禮拜,追思禮拜的影片製作,收集了母親這一生旅行走過的國家,還有很多舊時代的照片,有關最後的追思告白,我特地把這一段故事寫上去,當天,娘家方面的親戚也到了追思會場,當這一段故事隨著影片播放的時候,座位中的舅舅和阿姨們,每一個都淚流滿面,他們終於理解母親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