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高峰會專題〉運用中道 甩台經濟短路困境

中道總會理事長陳樹(右)和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左)合照,雙方並針對中道交流心得。王金平認為目前國內政治上不行王道只尚霸道,導致國家資源虛耗,生產力停滯。(主辦單位提供)

前言: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辦理「中道高峰會」系列演講,日前邀請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暢談「中道與經濟、社會、政治之運用」。王金平以當今面對的兩岸關係惡化讓台灣國際經貿處境更加艱困、社會問題嚴重,公道不彰,政治上不行王道只尚霸道,導致國家資源虛耗,生產力停滯,逐一提出如何以「中道」的觀念導入現況,期盼對企業文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提升產生助益。中華日報特將王金平對於「中道」的論述摘錄以饕讀者。


王金平提10觀點促經濟走正道 勿因意識形態、紊亂政策使發展嚴重停滯

「中道」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中道是一種極求完善之學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本理念。「中」指的是對於事物道理的追求以及習得道理之後的存養。儒家以「中」來表示道,也用它以演示道的本體。因此明道者必定守中,行道者必須用中。

「中」的道法說來非常地久遠,從唐堯之「允執厥中」,虞舜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都是中道!說明白些,「中」是道體;「用中」者,就是體察了道來加以運用!人情如果有蔽在其中,就偏了;物欲如果動搖其中,就挪移了。因此不易不失,不增不減就是「中」無偏無私,不過不差也是「中」!可行可止,動靜合度者!有始有終也是「中」,立下標的而不動也是「中」!放在四方不見其外也是「中」!卷起懷抱都在內也是「中」!上下古今,遠近巨細,無不適當;人己物事,仁義禮智,莫不具備,都是「中」的德性!所以聖人執中以馭天下,天下都不會乖違;用中以盡人物,人物都不致悖逆。因此「中」是天下之大本,道依其存在,性靠它起始。故而古人說:「上則超天地,下則包萬物。茍不失其中,則脩道之至也。故人心不離乎中,物情不外乎中。」

再用最淺顯的說法來定義「中道」,什麼是「中道」呢?其實所謂「中道」,實際上就是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處理一切問題的時候,按照當時通行的人情和社會道德標準,在不違背當時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採取的某種態度和行動。能夠這樣,秉持中道的人,對於未知的事物抱有恐懼,小心翼翼,唯恐偏離了中。平時時刻堅守中道,一個人獨處時也堅守中道,不因無人知曉而為所欲為。

實現美國商會5大建議 解決經濟困境

接下來我們進入本題,首先談談:中道與經濟之運用。

我個人認為中道的經濟,最高的境界是:尚書大禹謨說的「正德利用厚生」,也就是經濟要走正道。台灣政治體制由威權轉型為民主,自由與多元化價值得到護持,乃是開發中國家難能可貴的成就。遺憾的是,在此轉型過程中並未將自由競爭與市場機制的理念大量注入政府體系、法規與產業的實際運轉之中,因此產業政策雖不斷推陳出新,追求宏大願景,但本質上仍是舊酒裝新瓶,換湯不換藥。過去三年總體經濟發展狀況並不好,是嚴重停滯。

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

現在讓我們來尋求經濟的正道。第一兩岸關係惡化讓台灣國際經貿處境更加艱困。在大陸的掣肘下,台灣幾乎無法再跟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難以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這在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的當下,無疑會壓抑台灣出口動能,進而壓縮經濟成長空間。那麼我們為何不改善兩岸的互動呢?

第二解決經濟困境靠中道:包括政府以意識形態處理能源問題;台灣簽訂FTA進度緩慢,對外開放不足;五缺六失降低投資意願;科技產業政策效益有限;忽略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薪資停滯人才外流;政策紊亂,缺乏長遠效益評估,導致國內經濟疲弱。

第三美國商會的五大建議合乎中道值得正視實現:一、政府應擁抱創新精神;二、以新思維規範《勞基法》中專業與管理人員的工時;三、百分之百確保台灣能有充足、價格穩定的電力;四、加速大型私募基金來台;五、確保法規訂定過程的透明完善。以上這些建議的確皆切中時弊,值得政府認真研究,以突破台灣投資不振、薪資不漲的僵局。

第四中道的經濟就是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一個是把餅做大,一個是餅分得更好,一個成功的政府能同時把餅做大並公平分配,七十到九十年代的政府做到了。最近十年來的政府,餅雖仍繼續放大,增速卻明顯縮小,糟糕的是,分配卻愈來愈不公平,少數人分掉更多的餅,多數人分到的餅更小,經濟微幅成長分配大大失衡,社會充斥相對剝奪感。

勿成中美貿易戰受害者

第五必須以中道處理中美貿易戰持續擴大,以台灣在此供應鏈的角色之重,台灣不能成為此波中美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按台灣製造業的生產與出口,七成以上是以原材料、半成品或零組件為主的中間財,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光是二0一七年的出口金額就高達一千三百零二億美元(含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高達四十一%。而大陸對美出口中,有將近四成(約二千億美元)的商品附加價值是由他國提供的中間財所產生,在這個環節中,台商扮演的角色至為關鍵。

美參眾議員籲邀台參加IPEF

第六中道的經濟才能因應疫後的經濟發展,疫情期間,台灣經濟仍能保持不錯的成長,然而,世界政經情勢瞬息萬變,原本外界預期疫情解封會帶來「報復性消費」,結果並未發生,許多產業反而出現了「庫存堆積」的現象。美國科技業的裁員潮,即因此而生;影響所及,台灣科技業的無薪假也重出江湖。此外,俄烏戰爭導致全球能源、糧食供應急缺,更帶來可怕的通膨;而中國經濟成長因過度封城轉為怠速,又加重了消費減緩的困境。高度倚賴外貿的台灣,當然難逃衰退的冷風。

第七因應拜登所提合乎中道的政策,促進台灣經濟發展。那是:其一美國創新的加強投資,其次是強化並且加強創造國力,以防止中國對美國安全和民主價值的挑釁。其三是和盟邦強化共同的價值理念和修正對中國在戰略的運作,最後是強調對美國的貿易和投資所帶來的利益,繼續和中國往來並且共同處理一些國際間的問題列如總體經濟的穩定和環境變遷。

10負面衝擊推向停滯性通膨

第八利用美國將主辦二0二三年十一月APEC高峰會的時候,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正式成型前設法加入,按,IPEF一個重大的缺失,就是美國沒有正式邀請台灣參加,而是在美台之間另外舉行雙邊的談判。這對台灣是相當的不公平。所以才有將近一百名參眾議員寫信給拜登總統,呼籲拜登總統一定要邀請台灣參加IPEF,這樣才合乎中道。

第九世界經濟正面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考驗」,而且我們可能遭遇的是「眾多災難匯集的局面」。如何清晰洞察未來可能爆發的巨大風險?又如何竭盡所能避免這些大威脅摧毀你我辛苦建立起來的家庭、企業、國家與區域和平?我們以為,當全球供應鏈正常運作,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但當這個體系陷入不穩定,所引發的負面供給衝擊則會重創經濟。如今,我認為全球潛在的負面供給衝擊不只一個,而是至少十個。這些衝擊環環相扣,可能破壞成長動能、降低經濟產出、提高生產成本,最後將導致通膨升溫。

至少十項負面衝擊來勢洶洶,正在把我們推向大停滯性通膨:人口結構高齡化,將衝擊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嚴格的移民限制,將使工資通膨加劇;去全球化、保護主義、 內向型政策盛行;推動友岸外包取代離岸外包,將使成本與物價上漲;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激烈競爭,已演變成一場冷戰;中國及其有效盟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與西方之間的新冷戰,將使能源、糧食及其他原物料的價格飆升;氣候變遷至少從三方面引發停滯性通膨的壓力:缺水問題對農業與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害、極端氣候(洪水、火災、乾旱等)可能造成工廠停工;去碳化過程可能造成綠色通膨、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通膨、日益頻繁且更難破解的網路攻擊事件擾亂供應鏈。

實質公共負債總餘額逼近40兆元

第十政府的經濟要率先走中道。掏空國庫揮霍民財手筆之極大,心機之極惡,令人髮指。依財政部統計,蔡政府在台灣掌政六年來(二0一八~二0二二),中央政府歲計支出依序是二0一八年一點九一兆、二0一九年一點九五兆、二0二0年二點零四兆、二0二一年二點零九兆、二0二二年二點二五兆,到二0二三年二點七兆,總共暴增一點五倍,總體支出預算規模成長創下歷史記錄,揮霍國庫手筆極大極為顯著,可謂是「極大化」耗費民脂民膏。綠政權掌權五年來之汲汲掏空國庫、掠劫民財民產、耗費民脂民膏,揮霍無度,早已逼近無日無之罄竹難書地步。

特別預算常態化 國家財政破產

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就未雨綢繆通過《公共債務法》,限制中央政府累積債務不得超過預算前三年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十點六%;其目的不在提供政府一個可以恣意揮霍的空間,而是要求政府戒慎恐懼,面對嚴重的困難都要自我約束,務使累積債務勿往這個上限逼近。但這二十年來政府卻無視於《債務法》的要求,一再以專案建設或疫情需要為名將法外「特別預算」予以常態化,讓國家債務持續往這個上限逼進。目前的執政黨更加離譜,居然以創新手法宣稱「減債創新高」,卻讓累積債務持續攀升。國家財政破產下「台灣經濟短路」怎能甩得開?

綠色執政 公共債務翻高6倍

回頭看既往五十年中央政府累積公共債務演進狀況,真讓人看了膽戰心驚不已。在蔣經國執政時期,每年都保持有三千五百至三千八百餘億元歲計盈餘,並且恪遵國策,嚴守國家財政紀律,絕不債留子孫,以致常保「零」公共債務存在之良好典範記錄。李登輝執政十二年,首見赤字一點四兆元公共債務,陳水扁掌政八年竟使國家公共債務翻高六倍而直逼負八點六兆元之鉅,隨後馬英九掌政八年之國家公共債務略增為負八點八兆元;可是今天在蔡英文政府治理之下,才不過五年時間已使國家公共債務從馬英九掌政八年之負八點八兆元,翻高六倍而直逼三十三兆元,倘加計到期未償還債務六點六兆元,實質公共負債總餘額已逼近四十兆元,占GDP比重一百六十七%,也就是說,台灣根本已是「財政斷崖陡垂直墜國家」甚至是典型「破產國家」。國家財政破產國家當然國家經濟短路;現況下,「台灣經濟短路」怎能甩得開?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受邀至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系列演講「中道高峰會」,暢談「中道與經濟、社會、政治之運用」,盼有助企業文化、政經、社會文化之提升。(主辦單位提供)

公道迎大同 從善如流促永續

政治操作廉價民粹 酸民文化成國安問題 王金平倡中道消除社會亂源


禮記‧禮運第一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把中道與社會的關係一言中的地講了很清楚。一言以蔽之中道在社會的運用,就是社會要公道。社會沒有公道絕不可達到大同的境界。

 

針對今天社會的問題,我們提出下面幾點來追求公道的社會。

第一要以中道的理念來消除社會的亂源。

特定政治勢力培養的網軍橫行,五毛黨潛伏滲透,是當前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的根源。網路上,虛擬網軍的酸言酸語與假新聞氾濫成災,已經危及台灣的生存與民主制度的絕續。它所欲摧毀者,固然直指本土政權,卻將使整個台灣社會為之陪葬。故而,網軍所主導的酸民文化再也不能當成一種純粹的情緒發洩出口,而是國安問題;執政者唯有力抗酸民文化之逆流,有效澄清,駁斥其非,並揪出背後的黑手,方可扮演中流砥柱,防止台灣向下沉淪。

第二出以中道來解決社會生力軍的問題。台灣之工作機會大量流失,薪資成長亦呈停滯現象,初出社會的年輕人與低技術勞工乃淪為工作貧窮的低薪族,生活窘困且缺乏成就感,對未來亦失去期待,因此對現況不滿,加上網路發達,社群網站充斥,聲氣相容容易,遂形成特殊的酸民同溫層,發展出尖酸刻薄,無法容忍異己之次文化,埋下社會的嚴重對立與矛盾。

第三出以中道來增進社會力。數位時代都對台灣帶來新的課題。台灣,面臨著日益複雜化、非傳統威脅的國家環境,全民都必須為我們的國家社會嚴肅思考,如何透過正向的教育改革、產業升級、軍事變革、危機處理等,將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應變力都拉上來,而不是昧於必然的趨勢,利用廉價的民粹來從事政治操作。

特色長照滿足高齡友善社會

第四出以中道來面對長照問題。台灣二0二五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將超過四百六十萬,高齡相關議題已經不是單一縣市問題,在地方自治下各縣市如何提升對長照的重視,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長照服務體系,以滿足民眾對長照及高齡友善的需求是當務之急。

提升長照行政機關為一級機關是可行之道,可增加預算編列、人員編制、獨立行使職權等,更可為當前長照2.0的困境找出地方突破解決之道,譬如:服務體系疊床架屋,延宕服務流程,造成民怨,如何簡化當前ABC服務流程、將B級虛擬化;照服人員不足,造成服務量能低落,民眾得不到服務,強化人才培育,建立地方證照、培訓深造、獎勵出國研修等制度,這些都需強有力的一級機關首長來推動,有政策科學訓練的首長是長照順利推展的要件。

第五出以中道來解決「老人」問題。目前的退休金制度,隨著年齡的增加,退休金將逐漸減少,相對生活醫療支出將逐漸增加,如何維持有尊嚴的老人的生活及居住安排越顯刻不容緩。面對不同的老人,應將老人再細分,區分不同老人面對不同的問題,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才能達到有尊嚴的老人生活與居住安排。

塑造公益市場機制 帶動更多善循環

第六出以中道來解決區域不均、人口失衡危機。「地方創生」重塑地方發展動能的重大政策。日本為推動地方創生,提出「人才支援、資訊支援、財務支援」三支箭,以市町公所為弓,以弓搭箭射向各自努力的創生目標。

為推動我國地方創生,雖然國發會發出「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五支箭。看似回應創生的多元需求,不過卻有執行上的問題。如何獲得企業協助、科技如何導入、地方如何承接跨部會資源、有何機制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創生、建立地方品牌等,還都缺乏實質安排,有待持續增進。

全面建構社工網絡

第七出以中道來提升台灣社會工作空間的精進。以台灣最新公布的人口數二千三百三十萬一千九百六十八人來算,每二千六百二十三人才編配一名社工人員,這樣的社工人數事實上是遠遠不足的,而且社工人員待遇偏低,所要做的事情又非常多,以至於願意從事社工的人不多,對於弱勢的照顧便明顯不足,許多被忽略的弱勢者、獨居者、高危險家庭,便容易發生意外,屢屢傳出死亡多時才被發現的事情,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社工是受過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協助人們解決、預防問題,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增進福祉的專業助人工作,區分公職和民間社工,服務的領域包括政府、學校、醫院、心理衛生機構、養護機構、保護管束機構……等。公職社工薪資約四萬五千元,民間社工則在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元,待遇不高,人少事多,以至於流動率大,在實務上也沒有辦法面面俱到,遇到突發或為編製在案的事例,便難以發揮力量,所以要連結學校、社區、慈善、警政、醫療等各種單位協力進行,構成一個全面的社工網絡,讓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守望相助的力量。

加速制定合宜新法令

第八透過中道立法導引典範支撐社會創新前進。法律應保障的利益分為個人私益、公共利益及社會利益,三種利益不應互相排斥,而是要相互調和。人類具有擴張自我主張的傾向,必須透過法律導引,調整各種相互衝突的利益,激發人類更多合作的本能,限制自我主張,從而實現正義。這才是保障人類文明穩定發展的關鍵。二0一八年我國開始「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惟雖努力多年,數量及規模仍相當有限,無法跟上國際主流的腳步。當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貧富不均加劇、高齡社會及各種環境難題,政府除敦促傳統企業應肩負ESG(環境、社會、治理)責任外,更要加快腳步,突破既有法規障礙,制定友善合宜的新法令,以全面塑造公益市場機制,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組織才能形成包容性經濟的活水,帶動更多善的循環。

新王道主義 穩定兩岸交流

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惡質選舉模糊民主特質

在談過以中道來追求公道的社會之後,我們將進入政治領域。個人認為中道在政治上的運用就是要達到建立王道的政治。宋朝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政的人要有民胞物與的胸懷。為政的人也要如書經《洪範》中所說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而初始的描述是孟子所說的「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說到「政治行中道」就是要從王道始;在我們台灣講到政治面的問題,第一就是兩岸交流。毫無疑問大陸是大國,台灣是小國,近年來大陸學者提倡「新王道主義外交」,這「王道主義」說的好,但是「王道」並不僅關乎外交,也關乎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次一層級的藍綠和解以及兩岸交流……等。「王道精神」,不只是大國應持有,即使小國寡民也有它的王道,今天兩岸交流,走到非常僵冷的局面,因此,我們要記住《孟子‧梁惠王下》所載: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強權博弈下 忌強刷存在感

對台灣而言,萬變不離其宗的硬道理,即是證明在強權博弈、大局晦蒙的情況下,作為勢力弱小的一方,強刷存在感,硬把各界的注意力導向自己,實在是沒有必要的舉措,台灣最好的適應方式,就是師法前人「韜光養晦」的智慧,與大陸在和平穩定的狀態下向前推進發展,台灣盡其在我於發揚中華文化上,更進一步進行文化交流,包括:宗教交流、學校交流、專題交流(如:書法、美術、舞蹈、音樂、雕塑)等等,我們應把握大陸對兩岸民間交流仍維持開放態度的時機,發揚小國的王道精神,冷卻升溫的爐火,以免被「溫水煮青蛙」最終不可收拾,遺恨千秋。

政治鬥爭將拖垮台灣

說過了兩岸關係,第二我要談的是台灣自身。那是不行王道只尚霸道。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政治鬥爭將拖垮台灣。現在的台灣是由台灣人當家作主,政府是由人民依民主程序所產生,各項建設應該為子孫設想才對,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因為台灣的選舉已形成惡質文化,大家爭相潑糞,完全模糊掉民主政治的特質。有人呼籲政治人物應該提出政策,只是在這種環境選民不能靜下心來鑑賞造福子孫的政策,政客乃爭相提出特定人選獲利的政策賄選。

李遠哲曾經在接受訪問時指出,「民進黨二度執政,得到政權之後,就開始腐化,比過去更快。」他舉兩個例子:他跟蔡英文提出能源政策、氣候變遷的意見時,蔡脫口而出「二0二四年後不是她的事。」只要有資政講對蔡英文有意見的事情,下次就會把他換掉;難道台灣的治理是一定要抄短路。

深化台美關係 避免挑釁中國引戰

美判斷台海情勢 不認為北京有緊迫侵台之意

第三台美之間的政治問題仍需靠中道的運用。現代台灣是在亞太國際關係格局大調整的背景下,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中華民國的幾代領導人和台灣人民四方的角力與妥協而形成。

台灣位處民主防線的最前緣,美國支持我們的自我防衛力量,是遏阻中共威脅的最大關鍵。然而,潛藏的暗流,亦不斷破壞與分化台美關係,自甘為北京的協力者。過去美國重視與中國的合作關係,這些人就說台灣淪為「棄子」;當美國抗中保台的戰略日趨清晰,又批評台灣成「棋子」。按其邏輯,美國無論少作為或多作為,對我們都不好,所以都不對。這類自我矛盾論述,多是來自同批人。同樣,政府深化發展對美關係,也極盡攻訐能事。若增加台美商業往來,或我們推動在美遊說工作,就打成「買賣交易」。但與中國進行商貿,就是北京對台「互惠讓利」。利用語言修辭隱藏背後好惡,假中立以影響民眾,目的是親中遠美。

國人對美出兵協防台灣沒信心

華府兩個智庫的中國專家最近聯名撰文,指解放軍軍力雖然成長,北京統一台灣的野心也沒有消退,俄烏戰爭更讓美國分心,但沒有跡象顯示習近平正依特定時間表來武統台灣。拜登與習近平在二十國峰會前舉行會談後也說,他不認為中國有緊迫企圖要侵略台灣。這是美國對台海情勢的判斷。美國大學教授針對台灣安全的長期民調在最新調查中發現,烏俄開戰後台灣人對美出兵協防信心減低。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中國攻打台灣時只會提供武器而不會出兵協防台灣,因此台灣必須努力維持台海現狀,避免挑釁中國而引發戰爭。此一心理轉變,值得重視。因此,對台美關係的維繫,必須運用中道就十分明顯了。

從善、從眾之間取中道而行

最後我們特別要指出:民主政治應在「從善」與「從眾」之間求其中道而行。朝野政治人物以選票為考量,政策、政見常常以討好選民為主,讓公共政策成為追逐「小確幸」的工具,往往忽略其背後的社會成本,以及專業、理性的評估,導致國家資源虛耗,生產力停滯。民主政治,民意是政府治理的合法性來源,但政績才是爭取選民認同的支柱。政府施政固應順應民意,但亦應堅持理想、原則,了解什麼對民眾好,可以促進繁榮與福祉;所謂從善如流,所從者必須是善,而非民粹,如此才能真正造福民眾,促成國家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