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環境月 首播永安濕地生態紀錄片《飛鳥電廠》

台電今日舉辦2023年台電環境月發表會,邀請各界貴賓共同響應。圖左起為高雄永安國中校長楊雅心、中山大學教授張學文、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前高雄市政顧問林讚成、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電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電今(25)日舉辦2023年環境月發表會,今年台電環境月特別聚焦於台電環境白皮書中「營造生態共融」之面向,活動主題為「生態‧電‧共生共好」,邀請到國寶級沙畫大師莊明達,以巧手刻畫呈現2022年環境白皮書六大策略面向執行成果,亦首次公開播映著名生態紀錄片導演許鴻龍執導的永安濕地生態紀錄片《飛鳥電廠》。

另一方面,為展示「營造生態共融」的豐碩成果並與社會開展更多交流,也與現場單位串連揭示生態亮點,並自4月25日起至5月25日將於台電大樓副樓人文藝廊舉辦《看見電力永續生命力》台電生態特展。
台電透過「興達電廠永安溼地生態營造計畫」及「台西風力場域蝙蝠廊道生態融合計畫」兩大案例,讓社會大眾深入了解台電多年從事設施生態融合工作的成果。

(記者黃翠娟攝)

回顧台電2022環保成績單,相對於2016基準年,自有火力機組之空污排放強度(指每發1 度電產生的粒狀物(PM)、硫氧化物(SOx)及氨氧化物(NOx)等空污排放量總和)減少逾 6成,碳排放強度(指每發1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亦減少 7.1%。

台電進一步指出,去年用電量達 2367.6億度再創歷史新高,相較2021年(2353.4 億度)高出約14 億度,但空汙排放量在努力下較前年減少5000噸、碳排放量亦減少 32萬噸,以樹木吸碳效益換算,如同種植約3千萬棵樹,或是蓋了822座大安森林公園。

活動現場首度公開其蹲點2年拍攝的心血結晶《飛鳥電廠》影片精華。許鴻龍說,今年3月拍到427 隻黑面琵鷺,相較 2012 年環評調查數據(102隻)不減反增,增幅更達3倍,未受興達電廠新機組工程影響,顯見能源發展可與環境生態共存。

(記者黃翠娟攝)

台電說明,永安濕地原為日治時期關建的烏樹林鹽田,1984 年隨鹽業轉型產権轉移台電作為電力開發用地,台電除保留縣定古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更盡力縮減開發面積,避開烏類棲息熱區,整體規劃 41.25 公頃濕地保護區、15 公頃生態缓衝區及綠帶、保育地等,保留三分之二區域作為環保用地。而興達電廠新燃氣複循環機組新建工程自2020 年動工,除採環境友善工法,發電總裝置
容量 390 萬旺,完工後可提供優質低碳電力。

台電表示,為維護永安濕地生物多樣性發展,台電自2010年起成立生態調查團隊,展開生態保育研究,至今蒐集谕30萬筆水烏及水深觀測貧料,透過科學化管理,結合水位調控技術,讓濕地水烏數量顯著提升,如黑面琵鷺、長趾濱鷸、東方環頸鴴等近10種鳥類皆成長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