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當G7遇上C5+1 全球結構性對抗

以G7場邊會談形式進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在聯合聲明中強調要「堅定維護印太海域和平穩定」。(路透)

黃清賢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高峰會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日本廣島登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與中亞五國元首,於十八、十九日兩天在西安舉行「第一屆中國(大陸)與中亞峰會」(C5+1)。兩場由美、中(中國大陸)主導的峰會幾乎同時登台,看似唱「對台戲」較勁?

其實,這是中美競爭、結構性對抗持續下的國際效應。從二0二0年中國大陸與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外長會議後,今年終於舉辦正式的元首峰會,還確認建立兩年一次的「中國(大陸)—中亞元首會晤」機制,下次峰會將於二0二五年在哈薩克舉行,並在中國大陸設立常設秘書處。

 金磚五國GDP 已超越G7

中國大陸經略中亞,推進C5+1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透過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地緣政治、經貿、文化上進行區域合作。美國主導的G7(美、英、德、法、日、義、加拿大),則是選在中國大陸門口的日本,在共同譴責、制裁俄羅斯的同時,各方更關注結盟抗衡中國大陸的新進展。

兩場峰會幾乎同時在亞洲登場,凸顯了國際政經情勢發展,正處於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進的態勢。亦即開發程度相當、意識型態相近的國家,各自基於安全、經貿等理由,正加速結合在一起,陸權國家與海洋國家相互對抗愈來愈明顯。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亞五國元首舉行「第一屆中國(大陸)與中亞峰會」。(路透)

回顧上個世紀的九0年代,全球化幾乎是全球共識,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為全球經濟注入能源、勞工、市場等動能不但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經濟力排名在前的G7國家也拜全球化之賜,得到龐大經濟利益。

但是,G7國家在全球經濟的占比、貢獻度卻在下降;相對的,新興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則是逐步趕上,特別是「金磚五國」(中、印、俄、巴西、南非)表現亮眼。

G7於一九七五年成立之初,占全球GDP超過百分之七十,但半個世紀之後,去年占比縮減到百分之三十點七,並且被「金磚五國」的百分之三十一點五所超越。預估到二0二八年,「金磚五國」對全球經濟貢獻占比將接近百分之四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今年四月公布,中國大陸在未來五年內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增長來源。

 經濟影響下跌 G7設法減緩

中國大陸在二0一三年於哈薩克發表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持續加強與中亞、歐洲的連繫。中國大陸三十一年前與中亞五國建交之初,貿易額僅五億美元,直至去年貿易額已達到七百億美金。

此次C5+1峰會,強調區域共生、利益共享,加快發展戰略對接,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擴大產業與投資合作,要共同打造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但對G7國家而言,當務之急則是要想方設法減緩對全球經濟影響力的跌勢。G7從安全面著眼,透過區域化、集團化來凝聚共識、構築政治框架,以圍堵、對抗、脫鉤、制裁等逆全球化方式,彼此抱團取暖。

但另一方面,G7國家也認知到,不可能在全球供應鏈中與開發中國家脫鉤,甚至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此次G7峰會首度發表經濟安保領袖聲明,內容雖指出對於「經濟脅迫」深感憂慮,但也避免直接點名特定國家。

 兩股力量拉扯 尋求動態平衡

同時,以場邊會談形式進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在會後的聯合聲明中,強調要「堅定維護印太海域和平穩定」,也並未直接點名中國大陸。顯然,美中戰略競爭雖然結構不變,但仍處於鬥而不破。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兩股力量正在相互拉扯。透過地緣政治、意識型態、經濟發展、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的諸多面向,不斷的在動態平衡中尋求各自的國家利益。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凸顯雙方皆認知到維繫溝通的重要性。(路透,資料照)

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大陣營切割不相往來,已截然不同。最初為經濟議題而成立的G7峰會,如今已是政治掛帥,且直接投射在台海安全、俄烏衝突議題,經濟議題反而失焦。

國際關注美中關係變化。G7峰會前,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於五月十一至十二日於奧地利與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美中高層進行戰略安全對話,凸顯雙方皆認知到維繫溝通的重要性,因為,台海危機的灰犀牛效應,仍有擦槍走火的可能。

美國重申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和平解決台海問題,沒有要在台海產生衝突的主觀意願,並希望雙方建立護欄、管控風險,不要因為誤判而帶來危機。中國大陸則強調主權領土完整是大是大非,是大陸的紅線,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第一顆鈕扣。

 戰爭或和平 台灣須理性抉擇

雙方雖然都認知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核心,但也是最大的歧見所在;要想維持現狀,現狀卻又一直在改變;特別是美國國內反華氣氛高漲,國會共和黨右翼當道,對台灣議題大肆炒作。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五月十六日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法案指出,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不涉及台灣。對中國大陸而言,這類法案以及持續加碼軍售、軍援台灣,美方已違背建交三公報、明顯掏空一中政策。

北京一方面呼籲美方不要加深台海風險,不要藉著打台灣牌迎合美國國內氛圍,卻犧牲了台灣的利益,破壞區域的穩定,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的瓦解;另一方面則逐步恢復兩岸交流,例如,十九日宣布即日起恢復旅行社經營台灣居民赴大陸團隊遊業務等。

美中競爭之下,台灣處地緣政治的重要位置,兩岸情勢愈形緊繃,經濟與安全受內外因素影響甚鉅,戰爭與和平的抉擇,需要民眾的理性與智慧,認清楚台灣身處的環境。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