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北區第一個失智友善據點社工員的王雅慧,大學念台中沙鹿弘光科技大學資管系,管的是電腦,畢業後的工作卻是醫管,管的是老人,尤其是失智的老人。二十九歲的她,正值春青年少,但和失智老人四年來朝夕相處,雖自覺有點退化和遲鈍,但也接受很多老人教給她的好觀念,一路走來,仍是無怨無悔。
失智友善據點都是一群被醫生診斷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年齡最高的是八十六歲,但近幾年,年齡也有往下降的趨勢。
失智據點長者年紀加起來是「千歲團」,和二十九歲的她形成極大的反差,很多人都會好奇問她:為何待得住?
王雅慧表示,大學時代念資管系,因家中阿公阿嬤也有老人失智的問題,在兩老過世之後,她研究所轉到中國醫藥大學念醫管,從資管到醫管,這條路很斜槓,又很跳TONE,但她坦承,每位失智老人都有一個故事,有好有壞,有歡笑也有眼淚,每次聽老人娓娓道來都很感動。比如失智館有一位七十歲的阿嬤,還為她五十餘歲發生車禍生活困難的女兒操勞,忘了自己已是泥菩薩過江,每天都四處探聽那裡可幫忙女兒申請多一點的社會福利和公益善款。
王雅慧從台中來到台南照顧失智老人已有四年,老人家反饋給她的觀念也很多,她從中也學到一些老人家傳統的美好價值,這些在現在年輕人身上已蕩然無存。也許自己愈來愈老陳,但精神上仍是富有的。
王雅慧表示,四年來,最大的收穫是台語突飛猛進,另外就是認識很多當地的文化,她都不用上網去看教科書,對台南文化已如數家珍。
失智的老人「卡嗊攏是嗊過去,但隨嗊隨莫記」,身為社工員,她每週得安排很多課表,帶老人做健身操,還要陪老人打麻將或玩撲克牌,另外還常得聆聽老人抱怨另一半的不是。她表示,社工員存在的價值就是陪伴;有時陪伴就已足夠,因為很多失智的老人在家中連一個可講話的對象都沒有。
王雅慧目前一直努力在上課要報考更上一層樓的社工師,希望未來照顧的範圍更加廣大,過去無法照顧好自己阿公阿嬤的遺憾,在其他失智長輩身上可獲得補償。
(記者陳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