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義
副總統賴清德將於八月十五日出訪巴拉圭,並安排過境美國。外界聚焦賴清德過境美國會在哪裡落地?安排與誰見面?每一個環節不但緊扣兩岸關係,也引發了大國博弈是否出現「灰犀牛」。
賴清德現在是民進黨提名總統參選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十七日表示,賴清德過境美國會有「循例」的作法,且台灣的副總統過境美國將是第十一次,「中國(大陸)沒有理由藉故進行挑釁行徑」。
台獨立場鮮明 引發美國疑賴
外界關注美方對台灣大選的態度。布林肯六月下旬訪問中國大陸時表示,美國政府保持公正立場,也不支持任何干涉選舉的行為;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六月初訪台時也強調,美國不會在明年的台灣大選中選邊站。
賴清德的台獨旗幟鮮明,此行還有總統特使身分,過境美國的安排觸動美中(中國大陸)敏感神經。中國大陸駐美大使謝鋒十九日在美國智庫阿斯本研究所安全論壇表示「現在首要任務就是阻止賴清德訪問美國,這像是一頭朝我們衝來的灰犀牛。」
所謂「灰犀牛」是指顯而易見且傷害大的事件,因被忽視最終導致重傷害與衝擊。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十三日在印尼雅加達東協外長會議時,就向布林肯期許美中雙邊關係要搬開的障礙,分別是「堅決阻止『灰犀牛』,妥善處理『黑天鵝』,徹底搬掉『攔路虎』」。
賴清德十日在民進黨中央黨部會見「全國宜蘭旅外鄉親挺賴清德後援會」時表明,這場選舉是「中南海」和「白宮」的選擇;當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但英國《金融時報》十九日報導,美國白宮官員要求賴清德澄清「進白宮」發言?「疑賴論」一時甚囂塵上。
簡言之,賴清德的台獨路線主張已表露無疑;中方視賴過境將是美中關係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的「灰犀牛」。美國聲稱要「循例」安排賴過境,基於美中關係風險控管考量,應該還是會將細節先知會中方並盼被接受。
美若選避險 避開賴進大華府
進一步研判,拜登政府若要「避險」,很可能讓賴避開華府,以東岸紐約和西岸洛杉磯為過境地點,將是「符合預期」的安排。若選擇休士頓,就是美方要向中方傳遞「善意」;若安排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所在的大華府地區,讓賴打「擦邊球」,就代表美方「強勢」向中方表態。
至於賴屆時會「見到誰」?目前來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卿康達,和國防部、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等相關單位的「二把手」最有可能,但大概會低調進行。國會方面,賴應可見到眾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或外委會主席麥考爾;若見到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政治意義就更大了。
進一步評析賴清德「白宮說」。長期以來,台灣一定層級以上的官方人員,要進入華府相當困難。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印記鮮明,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希望以台灣總統身分進入象徵美國行政權的白宮,期待與美國建交、平等來往,賴的政治態度與願景已非常明顯。
「疑賴論」並非無中生有。比較賴清德與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異同,大致可做如下比較:相同處包括:否定九二共識、界定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視中方為對台威脅、強調抗中保台,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等。
兩岸若爆衝突 不符美國利益
不同處在於:賴傾向「一邊一國」,強調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走傳統台獨基本教義派路線;蔡則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維持現狀派,至少檯面上還沒有更動中華民國憲法的相關法政路線。
至於賴清德七月五日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和平繁榮四大支柱」,包括建立台灣威懾力、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並且要有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但賴的台獨路線在現實中無法進行兩岸對話,明顯與第四支柱互斥。
「疑賴論」的顧慮,就是著眼於賴的台獨路線與政治願景,未來若當選總統,可能帶來兩岸更大的不穩定,甚至引爆衝突?這將不符美國利益與對中關係的風險控管。
其實,台灣的外交與軍事戰略空間已明顯受到擠壓。一方面邦交國驟減,國際組織參與也明顯變少;另一方面,大陸機艦繞台已常態化,海峽中線默契基本上已不存在;去年八月圍台軍演時,導彈甚至還飛越台灣上空。台海的灰色空間已逐漸清晰化。
再觀察剛落幕的漢光演習,實兵演練主要項目包括平戰轉換與戰力保存,防衛作戰重點從殲敵於灘岸轉向國土防衛,同時又整合同心、自強、民安及萬安演習,進行大規模後備軍人教召動員,統合警消民防及物資徵用。
對陸關係 拜登盼台扮平衡者
如果再參酌美國軍售台灣包括刺針、標槍飛彈,以及射程四十公里的自走砲、火山布雷車等項目;台灣的防衛作戰,制空、制海已非優先,而是朝向城鎮戰;事實上,台海已迫近接戰邊緣,但兩岸卻缺乏溝通機制。
展望下半年,拜登政府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對手,並會持續強化與盟邦的合作;但美方同時要面對美債、俄烏戰爭與二0二四總統大選,若想恢復對中軍事、外交對話,甚至安排拜習會,對台政策必然會包裹在整體風險控管的戰略架構中。
中國大陸已表明台灣是美中關係核心利益,但也重申和平統一基調,目前繼續與台維持ECFA協定,不致輕啟武統戰端;台灣民意多數仍希望台海和平。美國若欲緩和與中國大陸關係,不致擴大美中衝突,不會希望台灣成為美中衝突點、風險發動者,甚至是麻煩製造者。
川普主政時期,台灣扮演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對抗者」功能;拜登政府現在要適時把台灣拉回到對中國大陸的「平衡者」角色。賴的美國行,應該會被告知不要超過這個界線。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