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頒獎 11組團隊獲獎

農業部表揚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得獎團隊。(農業部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農業部12日舉辦「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以下簡稱國農獎) 頒獎典禮,表揚在社經發展、前瞻創新、產業領航,以及環境永續等四大面向上,研發成果對於農業具有卓越貢獻之研究團隊,期待無論是從日常提供國人優質的農林漁畜產品,乃至於符合國際趨勢潮流增加國際競爭力,都能協助農業政策推動,以增進農民福利、健全農村環境,提升產業競爭力。國農獎每兩年辦理1次,本年度為第三屆,表揚典禮於農業部5樓大禮堂隆重舉辦,由陳駿季代理部長親自頒獎。

農業部表示,本屆國農獎甄選社經發展、前瞻創新、產業領航、環境永續等四大類,計有71件團隊優異科研成果經推薦參與競賽,各類別合計有11組團隊獲獎,其中2名團隊代表人同時獲個人潛力新秀獎,得獎團隊成果應用廣泛且深具產業影響力。像是作物害蟲監測系統研發團隊,以智慧型作物害蟲影像監測系統透過AI技術讓田間或溫室病蟲害管理達到即時監控,可降低農藥使用量66.4%;另以番石榴冷鏈保鮮團隊為例,其所建立之番石榴長程貯運標準化作業流程及冷鏈技術,於外銷番石榴生鮮果實至美國,成功克服因低溫檢疫條件而產生的果品寒害品質劣變問題,開櫃實測可售率達99%,藉此技術2023年實體通路零售價從2019年每磅0.99美元提高至5.99美元,同時降低耗損率10%以上,增加外銷量達20%,不僅如此,此技術同時也可擴展到荔枝或百香果鮮果外銷市場,大大推動臺灣果品外銷的能見度,除以新創技術帶動市場發展,更使前後端管理達事半功倍之效。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與得獎團隊意見交流。(農業部提供)

農業部說明,國農獎所要強調的特點是跨域創新與團隊合作,除了產業的問題解決外,也對人、土地與環境有所貢獻。本屆得獎的創新水產養殖技術開發團隊,為國內漁業養殖取得發明專利,可專一性抑制神經壞死病毒及虹彩病毒,魚隻存活率達90%以上,運用新創育成技術帶動人才回流;而海大漁業資源復育團隊於海洋環境永續議題上,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成功應用在放流和野生個體的鑑別,解決20年來放流效益難以評估的問題,強化海洋國家永續根基;另臺灣土雞團隊之「中興紅羽1982」則歷經40年育種,開啟地方創生的山村生產模式,設置人道屠宰系統、改善動物福祉、建立冷鏈系統,提供消費者安全高品質的肉品,協助山區居民延續傳統農村達到永續發展契機。

農業部同時指出,臺灣農業不斷突破近年面對的氣候變遷、人力缺乏、國際競爭等問題,本屆得獎之花現契機團隊所研發文心蘭智能省工循環一貫化作業技術,導入產業應用後,可提升切花品質1級、提高A級花50%、延長產期1個月、增加收益80%、節電達4成、電動機具提升搬運效率10%,且切花包裝箱褶箱機節省人力80%、殘株循環利用率達15%等,達到智能、省工與循環成效,即為相關問題提出解方之一例。再者農業氣象服務及災害防範團隊,以農業氣象服務及災害防範整合作物與氣象資訊來提升農民自主性防災的能力,目前已有176個測站及觀測資料下載服務,預計至114年再增設150個農業氣象站,使農作物生產朝向氣候智能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推動。另又如自然保育與碳匯策略推動團隊積極開發碳匯量測技術,符合國際碳權可監測、報告、驗證(MRV)機制,並大規模應用於16個公部門場域,為2050淨零碳排建置重要基礎資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