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0Comments
AI打造蝴蝶棲息環境 靜宜獲人文社會永續創新優選與最佳人氣獎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教育部為鼓勵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善用科技貢獻所學,首度辦「人文社會永續行動創新應用競賽」,吸引全國大專院校及高中職師生組成的一0八組跨域團隊報名;靜宜台文系、生態系及資工系學生組成的團隊「綠葉成蔭」,以「與蝶共舞」主題大放異彩,榮獲全國成績最佳「優選」與「最佳人氣獎」。
教育部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並努力向下扎根,教育部資科司副司長邱仁杰指出,此次參賽作品緊扣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相關議題;反映出青年學子關懷全球議題及深層思考,所提出的解方及實際行動,相當不容易,同時希望學生藉此平台勇於提出策略,努力與成果都能被肯定。
教育部資科司科長高志璋希望藉由競賽,學生能發現社會需要被關心的角落或議題,並透過集思廣益及跨域學習,讓學生運用科技或順應數位時代的相關技能,強化未來就業核心能力。
靜宜學生在競賽中表現傑出拿下好成績,歸功於學校的AI教育策略,靜宜教務長鄭志文說,為使學生具備厚實的人文與AI賦能雙實力,學校從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的AI學程為起點、六大學院AI融入為支持點、全校性AI資訊教育為普及點,形成「點線面」的AI數位教學型大學。
靜宜人社院院長賴松輝指出,該校藉由教育部數位人文計畫,已建立全新的數位人文學程,並架構五門AI人文數位課程,透過將於一一三學年度推動的七門二期課程,能提升學生數位素養、跨學科應用力、AI應用實踐力與問題解決力等,強化學生AI就業競爭力。
靜宜獲獎團隊「綠葉成蔭」由台文系學生徐曼娟、蘇語綺,生態系王琇琪,資工系馬詠慶、吳偉誠等五位學生跨域組成;台文系主任申惠豐說,該團隊最大特色是結合文創設計、環境教育及影像辨識;以城市中「活的棲地」為概念,打造人、蝶、環境多元共好的生態造景與教育產品「智慧盆栽」,藉此吸引蝴蝶來棲息。
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任孟淵指出,台灣蝴蝶種類豐富獨特,一九六0年代台灣是國際知名的蝴蝶王國,因過度捕捉蝴蝶製成標本外銷,導致蝴蝶數量大幅減少。他們以「蝴蝶標本」凸顯過往掠奪、剝削自然的狀態,提出「活的棲地」設計;透過照顧、共用與凝聚眾人意識,在都市中創造適合蝴蝶的棲息環境,締造人、蝶與其他生命共存共好。
參與學生融合AI影像辨識和物聯網技術,設計出室內「智慧盆栽」及戶外智慧蝴蝶棲地種植;以攝影鏡頭記錄取代傳統蝴蝶生態調查人工計算方式,回報植株對蝴蝶復育的貢獻。並透過國小學童及社群個人的認養,以攝影鏡頭記錄回報植株對蝴蝶復育的貢獻,讓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護,傳遞蝴蝶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理念,期盼透過實際行動創造共存共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