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前言
玉器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內涵。在眾多玉器題材中,玉童子亦可作為一種題材,然而其在宋代之前的出土玉器中極少見,因此玉童子可算是宋代玉器創新的品項,以下將以「宋代出土玉童子」為題,探討宋代玉童子的藝術風格及其文化意涵。
宋代的社會背景與童子題材玉器發展
宋代(960-1279年)是中國經濟文化的高峰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城市化的推進,宋代的手工業製作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宋代玉器以其精緻的雕刻技法和豐富的題材著稱,其中玉童子因其可愛生動的形象在玉器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社會崇尚文化、禮儀和家庭觀念,童子形象在這一時期的藝術品中頗為常見,出現在瓷(圖一)、壁畫(圖二)及玉等。童子象徵著純真、活力與子嗣的綿延,這些美好的寓意使得玉童子成為宮廷和民間廣泛喜愛的玉器題材。加之宋代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演變,也使得玉童子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吉祥意涵。
出土宋代玉童簡介
雖然館藏有不少的宋代玉童子,但有來源出土的數量並不多,僅有四件;以下就簡單介紹,並以其作為討論的方向與標的。
一、浙江寧波餘姚南宋史嵩之夫婦合葬墓
2011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鎮五聯村有古墓被盜,經有關部門對被盜古墓實施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4座古墓,其中2座爲清代墓葬,另外2座經出土墓誌證實爲曾任南宋右丞相的史嵩之及其繼室夫人趙氏的合葬墓,史嵩之夫婦沒有同穴合葬,而是采用了同墳異穴合葬。兩墓均被盜嚴重,史嵩之墓出土有銅錢56枚、紡織品1箱、玉童珮1件、鎦金銅環1件、玉釦1件及墓誌1方。據墓誌記載史嵩之卒於寶祐五年(西元1257年)享年69歲,寶祐六年(西元1258年)下葬,皇帝贈少師、安德軍節度使,追封魯國公。
玉童珮:高3.8、寬3.4、厚0.63公分,片狀雕玉質溫潤,左童手持蓮蓬,右童手捧鞠,兩童比肩而立面帶微笑,形象生動活潑,如圖三。
二、四川省華鎣安丙家族墓
此處墓地是南宋四川宣撫使、同知樞密院事安丙家族墓葬所在,此家族墓位於四川省廣安華鎣市雙河鎮昭勛村,共有五墓均曾受盜擾。安丙是南宋中晚期重要官員、將領,崛起於宋寧宗開禧北伐期間,誅殺叛逆吳曦,之後經略四川,平定蜀地紅巾之亂。該墓地於1996年2月被當地村民發現,墓地包括五座墓葬及享殿、九層坎、石馬坪、昭勛寺等地面建築遺址,占地面積300餘畝。安丙卒於寧宗嘉定十四年(西元1221年),下葬於嘉定十七年(西元1224年)。
玉童珮出於安丙墓道前約2.5米處,青玉,高6.8公分,圓雕,如圖四。童子左手握拳上舉,右手握拳屈於頸下,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交腳狀。頭微向右偏,頭頂留一由短陰線刻成的壽桃形髮。八字眉,胖圓臉,眼略呈三角形,兩耳可見。上著坎肩背後有衣褶紋,下著格子紋長褲。特別處在於腰部飾立體蝴蝶結飄帶。身上多處穿孔可能與佩帶或是插銷裝飾有關。
三、四川廣漢窖藏
1981年四川省廣漢縣和興鄉聯合村一社員於田間工作不經意間挖出一銹跡斑斑的鐵匣,匣子內裝有17件精美的玉器和一串瑪瑙串珠,旋即被買走。後經廣漢縣文化館多方努力收回了18件文物,惟鐵匣子未能尋回。其中即有兩件玉童珮。
(一)嬰戲玉墜:器呈梯形,高4、上寬2.8、下寬3.2公分。青玉質,整器鏤雕互動親密的二童。位於照片右側的童子左臂持蓮葉,蓮莖經童子左肩繞於兩童頭頂,蓮葉如傘狀罩住二童,左側童子右手持香囊跨過右肩垂於右大腿,左手臂微彎曲置於腰部。二童四目相向嘴角含笑,身著對襟齊膝長褂、直管褲,上刻許多水字紋。兩童位於一小台上,器中由上而下有一天地穿,圖五。
(二)童子玉墜:呈不規則四邊形,高5.1、上寬3.4、下寬4.3公分。青玉質照片左下刻一仰蓮花座,坐上長滿茂密的蓮葉及蓮花。右下角見一童子左腿跪伏,左手放於胸前持蓮枝,右手向右上方執住荷莖。器背為弧形,一小穿貫通上下,圖六。
出土玉童風格分析
一、從尺寸及其打孔方式應作佩帶使用。
二、四件玉童珮有三件為片狀,三件片狀為中穿孔,一件為圓雕。
三、有三件共伴蓮葉、蓮花,另一件圓雕玉童手上有孔;有學者推測可能手持蓮葉或蓮花造型的有機飾物,後可能遺失或腐朽。
四、四件中有兩件為雙童另兩件為單童。
五、四件為南宋時期,均為磨喝樂的題材。
六、童子後腦勺隆起、有桃形髮。直管鼻或勾形鼻、小口與鼻同寬。上身常穿坎肩、手與袖口同寬常戴鐲。肥短褲、短腿,呈行走狀或站立狀,微露鞋。
宋代玉童子的文化意涵
宋代玉童子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宗教意涵。它們反映了宋代社會的價值觀和人們對於幸福、求子的追求。
依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磨喝樂』本佛經『摩羅』,今通俗而書之。」從文中可知,在七夕節日前三五天,當時的社會民俗喜歡將小孩打扮成從佛經而來的「摩羅」形像,而其形像為何?趙偉曾在〈神聖與世俗—宋代執蓮童子圖像研究〉一文中提到:「宋代民間塑刻與宗教繪畫中流行的執蓮童子,其真實身份爲佛子羅睺羅,該信仰源自西域,魏晋以後傳入中土,其圖像來源與佛教化生關係密切。唐代,羅睺羅已具有宗教和民俗雙重性,既是奉佛對象,又被用來乞子,但供奉時段統一,主要集中于中元節。至宋,隨著七夕和中元二節日時段的變遷以及宋代說唱藝術的興起,使得原本在盂蘭盆節接受尚饗的佛子漸漸脫離了神聖的祭壇,演變爲七夕民俗中的乞子供物,成爲民俗文化中的一員。」筆者認同此說。
結論
宋代玉童子作為玉器藝術的一部分,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其影響也延續至後世。明清時期,玉童子的風格和製作技法在宋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傳統玉雕的一個題材,童子也不再限於持蓮,而有了更多的變化與創新。
圖一:趙偉,〈神聖與世俗—宋代執蓮童子圖像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5 04/秋。
圖二:同上。
圖三:羅鵬,﹤浙江寧波餘姚南宋史嵩之夫婦合葬墓發掘報告﹥,《南方文物》,2017.03。
圖四: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華鎣安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圖版七七。
圖五:邱登成 周金山 鐘小林,﹤四川廣漢南宋窖藏﹥,《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圖六:同上。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39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