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紋化痕跡展 認識排灣魯凱女性文手文化

台南生活美學館與多個文化館舍合作,推出「紋化痕跡─排灣˙魯凱女性文手文化藝術」展,展現原住民族女性文手的生命故事。(記者林雪娟攝)

文化館際合作邁新局!台南生活美學館與台南市原民會合作,推出「紋化痕跡─排灣˙魯凱女性文手文化藝術」展。何謂「文手」?「文身」對諸多南島語系民族,是相當久遠的文化表現,過去的排灣、魯凱族傳統生活,排灣語的文手,具有重要社會意義,代表一個女人在部族中所賦予的身分與價值,透過展覽,展現原住民族女性文手的生命故事。

更特別的是,這項展覽更多達6館合作,包括台南生活美學館、台南市原住民文物館、台南市札哈木會館、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屏東縣泰武鄉圖書文物館及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以排灣、魯凱族女性文手文化研究為起點。

美學館指出,文化部長期支持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從調研、紀錄片巡迴播放、特展、專書分享,展覽除展現對原住民文化復振與傳承支持,也增進原鄉與都市相互支持與肯定。展覽透過部落地圖為地貼藍圖,呈現「文手文化」在傳統領域的山群、流域間所形成空間、分界與相映關係,如屏東境內大武山、霧頭山、大母母山等山群及隘寮溪、瓦魯斯溪、力里溪等河流流域為基底,呈現座落於不同山群與流域的鄉鎮及部落,在文化脈絡中所形成的分界線與彼此關聯,並以原民分布,連結都市、原鄉間不可切斷的文化關係。

過去傳統生活,文身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儀式與社會意義,近代因外來殖民與文化衝擊,傳統文身文化一度被視為陋習與不文明象徵,在日治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遷台,禁令和新生活運動等大環境改變,讓文身文化幾乎消失殆盡。

文手代表一個女人在部族中被賦予身分、記號、秩序與價值,外延至紀錄親族關係及表達社會結構。對部落耆老而言,更代表貞潔、忍耐、刻苦與勤奮,是部落崇高內在精神美感。展覽涵蓋圖像、影像、視覺圖繪及雕刻紋樣,除讓部落的下一代如何重新詮釋女性文手意義,也希望民眾理解與認同原住民族文身文化的正面意義與社會價值。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