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為貓公部落族人建立酒麴植物保種技術及食品衛生安全觀念

實作課教導族人現場操作酒麴植物扦插繁殖。(花蓮農改場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了振興部落釀酒文化,提升傳統酒麴技藝及復育酒麴植物,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日前於豐濱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原力學堂「貓公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除了貓公部落族人,也吸引奇美、清水、復興等族人參與,更有來自台東鹿野族人前來學習。此次課程內容有助於建立酒麴植物繁殖技術,提升衛生安全觀念,促進傳承與延續原住民文化。

花蓮農改場場長楊大吉表示,各部落都有釀酒文化,且製作過程具特殊文化性,尤其貓公部落近年來積極透過活動,不僅傳承酒麴文化,更要發展成產業。雖然族人有傳統酒麴技藝,但是其中較為學理部份,如判斷好壞菌、掌握品質關鍵、種源穩定生產等,就須要藉助科學力量,協助建立酒麴SOP及保種技術。

本次課程依部落需求量身訂作課程,安排酒麴植物採種繁殖技術介紹、採種繁殖技術實作、保種圃管理實務、酒麴製作衛生安全等。花蓮農改場原住民研究室蘇育賢講師分享各部落的酒麴植物特性、採種技術、繁殖要領及後續管理技巧等,實作課程則準備貓公部落常用的七種酒麴植物做為實作材料,現場操作播種、扦插、種子處理等,強化族人對作物保種繁殖技術。

另外在保種圃管理實務,帶領族人至經營的開心農場,先由族人分享種植狀況、經驗及栽培困境等,再由蘇育賢講師及助教現場教學指導,針對問題提出保種圃改善建議同時亦提供栽培管理建議及善用友善資材,包含土壤肥培管理、友善資材介紹及使用、病蟲害防治等。

最後一堂由花蓮農改場陳柏翰助理研究員,除了分享造成一般食品腐敗、食品中毒原因、預防及保存方法外,也針對部落釀酒衛生安全角度,介紹米發酵產品流程、酒麴組成、釀酒原料管制、避免黃麴毒素方法等,也詳細從菌種選擇、水源處理、容器設備消毒、加工過程環境及人員衛生等,如何降低加工污染及預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