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醫職能復健整合服務 助7成職災病人復工

職能復健專家張彧強調,慢性疼痛為職災勞工常面對的困難點,除適當的醫療處置外,心理方面對疼痛的辨識與判斷亦是職能復健過程中必須加強教育的重點。(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承接「認可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服務至今已近一年十個月,執行職能復健計畫的病人有二十人,其中有十四人已成功回返職場,復工率達七成。日前以居服員因工作患旋轉肌袖症候群為例,分享職能復健的整合性服務,同時也提醒勞工朋友在施力出現疼痛時,應盡早就醫治療。

勞動部職業安全署、財團法人職業災害及重建中心與花蓮慈濟醫院十七日舉辦職災重建服務個案研討會。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復健技術科副組長洪嘉駿指出,病人通常是因肢體傷痛嚴重到無法承受才到骨科或復健科就醫,醫療團隊若研判可能與職業傷害相關,便會轉診到職業醫學科進一步鑑定。

花蓮慈院承辦「認可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主要是提供東部職業災害勞工工作分析、功能性能力評估、幫助病人增進或恢復生理心理功能的強化訓練等職能復健服務。自去年承辦這項服務以來,因職災而建立的追蹤個案有三十九人,以從事營建、居服、餐飲、貨運的朋友居多,進入職能復健計畫的病人有二十人,其中有十四人已成功回返職場,復工率達七成。勞工受傷原因除上下班途中車禍或工作中意外情形外,甚多比例與職業操作方法或過度使力相關,在職能復健過程,也涵蓋生理、心理的強化訓練。

這次的案例研討與交流是以居服員因工作患旋轉肌袖症候群為例,分享職能復健的整合性服務,在職能治療經驗豐富的張彧副教授強調,慢性疼痛為職災勞工常面對的困難點,除適當的醫療處置如用藥或復健外,心理方面對疼痛的辨識與判斷亦是職能復健過程中,必須加強勞工教育的重點,學習與疼痛相處,適當的職務分配,是早日回歸職場的重要議題。

旋轉肌袖症候群常發生在提供「陪同外出或就醫」、「家務協助」、「日常生活照顧」、「肢體關節活動」等服務的居服員身上。洪嘉駿指出,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累積性傷害原因很多,包括操作技巧、使力方法及輔具搭配外,居服員常常忽略這項服務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力量,除上肢的力量外,核心肌群及下肢肌群也是需要訓練的,此外也建議在服務的職務項目負重程度上應作適當的調配,以免積久成傷。最重要是提醒一旦職災發生後,應尋求職業醫學科的確診及職能復健的專業介入,方可盡早回歸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