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鰕虎魚現蹤獨流溪 中山大學發現新物種籲保育棲地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廖德裕(左起)、陳冠勳及莊維誠發表新物種臺灣竿鰕虎(圖左)及青蜂枝牙鰕虎(圖右)鰕虎魚新物種。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廖德裕及其研究團隊,獲國科會計畫支持,在臺灣和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溪流中,確認一鰕虎魚新物種,游動姿勢如蜂鳥振翅,相當獨特,命名為「青蜂枝牙鰕虎」,引發獨流溪棲地保育的討論與迴響。

該計畫名稱為「獨流溪棲地評估與生態復育指標研究-以東北角三條溪流為例」。團隊博士生莊維誠表示,這一新物種其實早在二0一二年就曾在臺灣北部首次被記錄,但當時由於標本未被妥善保存,使得該魚種一直未能正式命名。此次研究團隊在臺灣和菲律賓收集到較多樣本進行詳細研究,才終於揭開這一神秘魚類的面紗,並為其命名。

青蜂枝牙鰕虎的體色呈橄欖綠色,雄魚頭部呈現藍色金屬光澤,體側有一排棕黑色的橢圓形斑塊,胸鰭帶有明顯的黑白斑點,以及尾鰭上那如同唇印的一抹橘紅色斑,別具特色。此外,由於青蜂枝牙鰕虎經常在水中快速擺動胸鰭,姿態如同蜂鳥拍動翅膀,而雄魚頭部的金屬藍與橄欖綠的體色也令人聯想到南美洲的藍頦青蜂鳥,因而得名。

「青蜂枝牙鰕虎因為對生存環境的高度要求,喜好棲息在水質條件通常較佳的獨流溪中」,廖德裕指出,青蜂枝牙鰕虎是一種小型洄游性的鰕虎魚,魚苗在孵化後會漂至河口或近海,隨後成長為稚魚後再回溯至淡水域成長及繁殖。這類洄游性魚類的魚苗不僅提供河口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營養食物來源,其存在也能夠反映出河流生態系統的變化。透過監測這些魚類的生存狀況,有助於評估整體生態環境的變異,成為河川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

廖德裕表示,獨流溪是許多洄游魚類的棲息地,如海龍、枝牙蝦虎、無鬚真裸皮鰕等魚類。隨著國內學者對獨流溪魚類多樣性研究的深入,陸續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新種洄游魚類,除青峰枝牙鰕虎外,團隊碩士生陳冠勳今年稍早也發表了採自東北角大溪川的臺灣竿鰕虎。不僅揭示了臺灣獨流溪的獨特性與物種多樣性,也突顯了保護這些生態系統的必要性。

廖德裕指出,隨著溪流整治工程和水利設施增加,雖能穩定河床、減少水土流失,但也逐步使溪流水泥化,阻礙了洄游路徑,影響魚隻上溯繁殖。此外,整治工程還可能改變水文特性,尤其旱季時,部分溪流可能出現伏流現象,導致河段水位極低甚至完全乾涸,迫使洄游性魚類無法生存。他呼籲,「未來對獨流溪施作工程應更謹慎,並考慮部分下游地區攔沙壩的優化。」同時加強對溪流的保護措施,如恢復受損的溪流生境、強化環境教育及推動相關法規以限制過度開發行為等。透過這些綜合性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獨流溪的生態保護,確保臺灣這一珍貴生態系統的持續性與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