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與東華大學團隊,成功將淨灘後的海廢物,透過高溫碳化裂解技術形成生物碳,混合水泥製成人工魚礁,已在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珊瑚,為海洋生物再造永續生態系,實現「轉廢為寶」的永續目標。
工研院三日舉辦「二0二四科技公益經驗分享交流研討會」,現場展示「五G共感穿戴裝置」、「消毒移動機器人」、「公益海廢循環暨海洋牧場」等八項科技公益導入場域落地的技術。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推動跨領域整合,運用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力量,透過「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及「企業志工」三大面向,將研究成果延伸到社會公益應用。未來工研院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永續願景,持續讓科技深入生活,努力改善人們生活,以科技為環境永續盡心力,創造正效益,讓臺灣更美麗。
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兼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何大安表示,為維持永續海洋環境,東華大學與相關機構、志工團體每年號召志工到花蓮七星潭淨灘淨海,清出上萬噸的海洋廢棄物。但大量鹽分的海洋垃圾若進入焚化爐,會減少設備壽命,東華大學團隊極力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化為有價值的寶藏,因此與工研院合作,以高溫碳化裂解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可燃氣體和生物炭,並研製為新型態的生物碳魚礁。
傳統水泥魚礁每公斤產生約零點九公斤碳排放量,魚礁反而能封存約三點七公斤碳含量,放到海中更提供養分幫助珊瑚礁穩定成長,形成穩固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