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社論>索國外交恐轉向,反映陸澳南太版圖之爭
無懼美國壓力,索羅門群島揚言與我國斷交傳言甚囂塵上,非但使我國邦交國數量恐將再創新低;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應?更令人高度關切。
索羅門群島人口僅有六十六萬,人均GDP在二千美元上下,屬於最低度開發國家。索國自一九八三年與我國建交後,其實並非十分穩定;二OO六年澳洲外交部長唐納公開指控,「索羅門群島近期暴亂,與台灣當局涉嫌收買大選有關」,當時索國在野黨領袖蘇嘉瓦瑞就表示,一旦他當選將考慮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今年二月,蘇嘉瓦瑞回鍋執政後,重申正重新考慮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索國能夠從外交轉向獲得龐大好處,不排除改與中國大陸建交;到了六月,索國政府決定設立小組評估,將在一百天內決定是否與台灣斷交。日前,蘇嘉瓦瑞更坦承,「說實話,就經濟與政治層面來說,台灣對我們毫無用處。」
這樣的說法對台灣當然不公平,因為建交三十六年來,台灣對索羅門的援助並不算少;這兩年頻頻傳出索國可能外交轉向,台灣對索國的援助更是大方。據報導,台灣承諾在二O一九至二O二O年間,通過基金的形式向索羅門提供八百八十萬美元資金;在今年簽署的合作備忘錄中,更承諾向索羅門提供三千萬美元的戰略貸款,幫助索國修建國家體育館,作為二O二三年太平洋運動會使用。然而,索國最後仍恐決定與中國大陸建交,跟台灣斷交。其原因何在?自然值得探討。
無庸贅言,經濟因素當然是索國「棄台投中」的首要考慮。
二O一三年十一月底,中國大陸就宣布將向建交的南太平洋島國提供總計十億美元優惠貸款,支持重大項目建設;設立十億美元專項貸款,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對比之下,台灣當然相形見絀。
不過,真正的原因是,大陸的援助不但金額較多,而且範圍多元。舉例來說,大陸與八個建交的南太平洋島國共同簽署的「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行動綱領」,涵括貿易、投資、農業、旅遊、運輸、金融、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領域。這個「中太論壇」成立之後,中國大陸與南太平洋島國的貿易額年平均增幅高達百分之二十七點二, 直接投資年平均成長百分之六十三點九;在文化、教育、衛生合作等方面也蓬勃發展。同時大陸的「一帶一路」也將南太平洋島國納入,去年六月巴布亞新幾內亞就與大陸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文件。
另外,南太平洋島國對於全球暖化導致海水上升的威脅,普遍都有危機感。相對於美國片面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大陸卻堅決履行減排承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當然也贏得南太平洋島國的信任。
而在政治方面,大陸的強大實力當然也是索羅門決定建交的重大因素。多年來,澳洲不但是南太平洋諸多島國的主要貿易與投資夥伴,也一直主導這些國家的政經發展,儼然是這些國家的老大哥。
以索羅門群島為例,前年華為原本計劃在索國與雪梨間,鋪設四千公里的海底光纖電纜,為索國提供可靠的互聯網服務,但在澳洲政府的壓力下被迫取消,這對索國當然不利,但索國卻無可奈何。蘇嘉瓦瑞之所以指出「相較於台灣,大陸可提供援助,可以不必看澳洲臉色」,就足以反映他對澳洲的不滿。換言之,大陸挾其政治、經濟的龐大影響力,並與澳洲在南太平洋爭奪外交版圖,才是索國決定與台灣斷交的最大原因,台灣更須嚴防後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