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樓吞噬的道路

臺南中國城面對著中正路
 文、攝影/蕭文
 一位外國人曾問我:「台南應是個港口城市,我來到台南怎末看不到海港?」這句話帶我穿過時光隧道,回到遙遠的過去。
 十七世紀以前,西門路以西就是台江內海,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大片碧綠的水,可以聽到海水拍打到岸邊的聲音,在這裡有碼頭,上下人與貨物,還有與熱蘭遮城對開的渡輪,應該是臺省最早的渡輪。台南有海港,是個港口城市。
 一八二三年年初的大地震,使得土質鬆軟,該年夏天的暴風雨,大量泥沙從曾文溪沖刷下來,改變這裡的地貌,台江逐漸成為陸地,台南的陸地向西延伸到安平。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修建一條運河,聯結安平與台南,這條運河在台南這一端的終點站就在中正路底,那裏有一個小碼頭,停靠開往安平的建南號汽船,那是木製汽船,船身後段有一段露天甲板,碼頭旁有一個木造的售票亭,出售到安平的船票,五毛錢一張,船票是紅色。我曾多次在這裡買票,乘坐建南號汽船到安平,坐在後段露天甲板的木製椅子上,讓海風輕拂面頰,看著船滑過水面,尾留下的白色波浪。
 清朝時的街道並不長,我從一張一八九五年日本陸軍工兵部隊繪製的府城街道圖,可以看到,由西到東的路名為開山宮街、聯甲石街、領打石街,此時日本剛剛佔領台灣。日本殖民時期的初期,推動都市計畫,這條街道應是主軸,日本人在這條路附近做了大規模的整建,拆除附近的奎樓書院,以及東側三界壇的林朝英故居,這條路成為雙線車道,外側用路燈或行道樹區隔慢車道與快車道,在道路兩旁興建兩層樓的新式磚造街屋,主要為日本人經營的商店,這裡成為台南新的商業中心,是台南最繁華的地區,有人將它與東京的商業區相比擬,取名為台南銀座,這裡的地貌煥然一新。一九三二年年底,五層樓的林百貨開幕,它是台南市最高的建築,為這裡繁華的頂峰時期。一九一六年,原本將這裡命名為五帝町,呈報審查後命名為末廣町。這條路在台灣光復後改名為中正路。
 日本政府在原台灣銀行宿舍的地方,興建台南州廳,拆除三界壇,興建大正公園,從台南州廳西向的末廣町,可以到達運河碼頭;東向經過大正町,現在的中山路,可以到達火車站;當時縱貫線剛全線通車,台南的交通中樞從安平轉移到台南東區,末廣町與大正町構成台南的交通樞紐地帶,一端聯接海港,一端聯接鐵路;南向經過南門町,現在的南門路,可以到達高雄,交通便利,同時也是安全考量,遇到緊急事故時,可以迅速獲得外來的援助,或迅速疏散。
 一九五六零年代,中正路與西門路是台南的商業中心,相當繁榮,當時說的「進城」就是指這一帶。當時,七路公車穿過東門路,進入青年路,在狹窄的道路上穿梭,出了青年路,進入筆直的中正路,雙線車道,兩旁都是商店,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西門路向南,過了與中正路交會的十字路口,是各路公車的終點站。
 一九六三年,西區合作社在中正路與康樂街口,原台南戲院的地方興建十層大樓,稱合作大樓,為台南市最高的大樓,裡面有小吃攤、王子與王后大戲院、中一百貨公司、兒童遊樂場等,是一個綜合性的商業大樓,成為我們最愛去的地方。這棟大樓再創中正商圈的繁華高峰。
 一九八零年代,填平運河盲段,興建四層樓,宮殿式屋頂的中國城大樓,這是一個綜合的商業大樓,地下有美食街,上面有商店街、電影院、冰宮等遊樂設施,為中正商圈創造另一個繁華的高峰期。此時,我在台北已工作幾年,放假回到台南,驀然看到這棟矗立在運河盲段,陌生的、高高的中國城大樓,覺得這個大怪物與台南市不太搭調,我僅進入這棟大樓一次,那是看最後一場電影《阿瑪迪斯》。這棟大樓寬大的入口正對中正路,入口處掛著一個綠色牌子「中國城地下街」,中正路滑入這棟大樓裡,被這棟大樓吞噬了。中國城大樓取代港口,台南沒有海港了。
 二零一三年拆除合作大樓,二零一六年拆除中國城大樓,中正路從中國城大樓中吐出來,台南市西邊的天空突然寬闊了,台南會不會再度有海港,成為海港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