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心靈的綠洲>明天會更好

1972

水墨大家鄭善禧老師作品《一樹紅麗春》 (聞名畫廊提供)
 ■王壽來
 在每個冬天的心中,都有一個顫抖的春天,
 在每個夜晚的面紗背後,都有一個微笑的黎明。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去歲年終,筆者綁約兩年半的手機門號到期,為了辦理續約,特地抽空跑了一趟中華電信門市。服務人員一眼瞧見是老爹級的民眾登門,噓寒問暖,態度親切,還主動提到,我以民謠《白髮吟》作為「來電答鈴」(別人打電話給你時,他在電話那端首先聽到的聲音),已採用多年,不妨考慮換成另一首輕快的歌曲,好讓親友們一新耳目。
 我對臨櫃人員的熱心提議,略感詫異,但亦了然於胸,畢竟彼此是不同世代的人,很難跨越感知上的鴻溝。當下我見顧客寥寥無幾,就解釋說,這首歌不僅旋律動人,歌詞如:「親愛我已漸年老,白髮如霜銀光耀,可歎人生如朝露,青春少壯幾時好,唯你永是我愛人,永遠美麗又溫存」,字句之間未見激情,卻生動地表白了此生不渝的情愛,令人聞之動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白髮吟》原是一首道地的英文歌《金中的銀線》(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由美國音樂家丹克斯(Hart Pease Danks)於1873年作曲,同時期的美國詩人、福音歌詞作者雷斯福(Eben Eugene Rexford)填詞,而中文版的歌詞,大致是根據英文原文所譯成,惟譯筆「信雅達」三者兼備,實在教人佩服譯者功力的深厚。
 猶記,筆者年輕時負笈華府唸書,在友人家第一次聽到美國樂壇巨星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所灌錄的這首英文歌,就被他低沉渾厚的磁性嗓音所深深吸引,內心很受感動,只是彼時距離自己走到朱顏盡改、兩鬢飛霜的人生階段,還很遙遠,如今再聽此曲,心境自是截然不同,大有「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了。
 話到此處,無須贅言,讀者應可猜到我並未更改「來電答鈴」的音樂,不過,我倒是把「手機鈴聲」(他人來電時,自己手機響起的聲音)做了調整。由於個人對王昶雄寫詞、呂泉生作曲的台語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一直情有獨鍾, 十多年前首次使用智慧型手機,就下載了此曲,作為百聽不厭的來電鈴聲。
 此次手機續約,或許是福至心靈,或許是抵不住連續幾波寒流來襲,厚重的冬衣盡出,自身還感冒了好一陣子,因而內心企盼春臨大地、氣溫回暖之日早點到來。於是,我就請櫃檯人員幫我把手機鈴聲改成經典名歌《明天會更好》。須知,當時尚未傳出新冠肺炎的疫情,自然我也就沒有那種凌晨去便利商店搶購口罩,或在藥局門口苦苦排隊的特殊生活經驗。
 說來這首發行於1985年,而傳唱至今的《明天會更好》,應是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人最耳熟能詳,隨時可以哼上兩句的歌曲之一,也可說是台灣樂壇史上最具公益性質的勵志曲目。平心而言,在無數華語流行歌曲中,能如此振奮人心、溫暖人心的作品,可謂少之又少。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年攜手錄製此曲的六十餘位歌手們,皆能抱持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的情操,捐棄個人私心,不計較排名,不在意演唱歌詞的多寡,甚至只擔任合音的腳色,亦在所不惜。此一植基於崇高理想的合作模式,在華語世界中不僅前所未見,恐亦永難翻版。
 不過,類此樂壇義舉,同樣發生在歐美其他國家。例如,在1984年11月,英國數十位歌手為援助非洲衣索比亞等地的饑民,聯手灌製了單曲《他們知道現在是聖誕節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立獲熱烈迴響,唱片單單在英美兩地就熱賣了三百二十餘萬張。
 美國樂壇見此,不甘落人於後,緊接於1985年2月間,也號召45位歌星齊聚於洛杉磯,灌錄了取名為《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單曲,一時舉世風行,佳評如潮。聽過這首歌的人,必然難忘歌中有十多位唱將輪番上陣,主唱如下的歌詞:「四海如一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打造光明的未來要靠你我……,我們一定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與我。」
 這些藝人各展歌喉,一再唱出相同的祝願,同心集氣的力道,再強烈不過,而台灣的《明天會更好》一曲末段,也五度重複如下的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仔細想來,我之所以將此一極具正面能量的歌曲設定為手機鈴聲,並非在自我催眠,而是讓它在我日復一日平乏無味的生活中,不斷喚起一種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凡事只要盡己之心,種種不順及磨難必將獲得改善,明天也必定會有更美好的事物發生。
 立春已過,冷鋒仍接踵而至,肺炎疫情也未見趨緩,人們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然而,你若想到以寫《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馳名於世的哥倫比亞文學家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話:「即使在不幸的風吹襲時,令人驚喜的事情仍可能發生」,不知是否能重新燃起你對生活的熱望?
 也許你也曉得,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曾如此寫道:「在每個冬天的心中,都有一個顫抖的春天,在每個夜晚的面紗背後,都有一個微笑的黎明」,因而,當我們說「明天會更好」,那絕非是一種預言,而是堅定的信念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