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昭
初讀張曼娟新書《以我之名》,一開頭,我腦中不斷浮出年輕世代詩人潘柏霖的詩。
我羨慕那些人/心中有座金石打造的羅盤/永遠指向某座風景/但我人被困在太晚的時區/每一次的抵達/風景都成為灰燼
我想當那個/可以為你變得勇敢的人/我想變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活到已經向著博愛座慢慢靠近的此時,本來應該要從心所欲不逾矩,對未來也不該有分外的想望,但很多時候,我還會羨慕,暗暗想如果我能夠變成另一個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該有多麼美好。
羨慕某個美麗的貴婦,羨慕某個聰明絕頂的人,羨慕某個自由自在的人,而我必須鎖住這個秘密,假裝我很安於現狀。
為什麼韓劇令人著迷?某個程度,它召喚出了夢想,以及讓夢想有了瞬間的實現,無論那是怎樣的夢想。
人要喜歡自己,接受自己,這是必要的謊言,但謊言最終也可以變成真實吧。我們人大多其實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往往覺得所有人的人生都比自己美好,因為這樣,我們羨慕,忌妒,甚至生出恨,翁仁賢一把火燒了六名家人,他的恨,我猜想源自於他討厭自己,討厭自己,所以痛恨不理解他的家人。
以致當我讀完《以我之名》,心頭劇烈震盪,那個「想成為別人」的幻想,以及因此受到的折磨,忽然被輕輕的熨燙平,同時讓我相信,原來時間是有意義的。時間帶來敗壞,但也可以讓人閃閃發亮。
兩年前的《我輩之人》,張曼娟還在摸索著如何成為獨力照顧病老父母的單身大齡女兒,一種不斷打戰的狀態,一面打戰一面敲鑼打鼓尋找那個遺失的自己,努力鑿出一條通往「大人」之路,兩年後,她似乎抵達了,抵達一個戰火止息之境,在那裡,她牽著失智的母親的手,帶她去上學,「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長照2.0)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
那畫面實在太美,美到讓我想帶母親去旅行。我太幸運,87歲的母親至今都還能獨立生活,但幸運的另一面,一如張曼娟說的,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理解了人生,才會長成大人的模樣,「睿智、慈悲、雋永」。何謂「雋永」?她解釋,就是會有年輕人對你說「我老了要像你一樣」。
我承認我不理解人生,半閉半開著眼睛,依靠直覺與幸運一路走到現在。
而所謂真正理解人生,根本上就是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那些成長過程的傷痕,那些突然成為照顧者的倉皇,那些聽到看到的,同樣是照顧者的故事,她都細細的回顧,整理,安放,該哭的時候也哭了,該笑的時候也笑了,就這樣,慢慢的成為真正的大人,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希望我也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