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改名只是民進黨操弄統獨的舊把戲!

華航正名問題最近又浮上檯面,但正名可執行度幾近於零。(路透,資料照片)
 正當蔡政府還在沉溺於口罩外交成就之際,法國漢學家的一篇臉書貼文霎時在台灣引爆一場要求中華航空公司正名的爭議。社會雖有呼籲蔡政府審慎評估後再做決定的理性聲音,在野的國民黨也認為只是政治鬧劇,但媒體版面仍充斥著許多不明就裡、卻附和馬上改名的網路評論。然而,蔡政府明知可執行度幾近於零,卻仍對此一議題樂此不疲,追根究柢倒不如說這是民進黨操弄統獨的舊把戲。
 搭載我國捐贈各國口罩的華航班機降落在各國機場,映入眼簾的是「中華航空公司」的英文名字(China Airlines),使得許多外國人誤以為物資來自中國大陸。這原本是宣傳台灣形象的最好機會,卻因華航英文名字而遭對岸網民扭曲台灣的美意,難怪台灣民眾會感到憤怒。
 不可否認,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與兩岸憲法的排他性,多數國家只接受中共政權、不願給予中華民國外交承認,連帶也影響我國正式國號的國際能見度,因此綠營想推動正名制憲運動,一舉將台灣推升到國際舞台。國人對台灣在國際社會長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早已感到不滿,何況身為民主陣營的新興成員,卻只因中共打壓而無法與各國平起平坐,更覺得這是台灣的非戰之罪,遂萌生為何不能改名的念頭。
 各國同情台灣處境,也願意在沒有外交承認的非官方關係上,加強雙邊實質往來與互動。我國與美國、日本及歐盟,甚至東協國家的互動日益頻繁,成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最佳支柱。然而,道德支持還是遠比不上國際現實,台灣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成就舉世稱羨,各國也紛表力挺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意願。一時之間,彷彿台灣重返國際社會指日可待,也拉高國人對此多年願望的期待。
 然而,台灣仍須面對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華航改名倘若真的簡單容易,陳水扁時代早就做了,不需等到現在,因為以他與蔡英文的行事風格來推斷,前者更希望打台獨牌來吸引綠營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但借用阿扁自己評論台灣獨立的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雖說華航改名為「台灣航空」不涉及國號更改,但其商業權益、航權談判、合約修改及成本利益等,都是龐大支出,在疫情衝擊下更將是難以承受的負擔。更甚者,倘若華航改名後卻飛不出去,所有損失誰能承擔?更不用說白白喪失許多難得的航線與航權。因此,持平而論,華航改名的議題只是綠營藉由近期仇陸激情以操弄兩岸對抗的戲碼。就像獨派亟欲把中華民國護照的英文國號(Republic of China)去除一樣,一旦導致國人寸步難行,屆時誰要承擔政治責任?
 蔡政府應該多辦正事,好好思考如何加大台灣對外宣傳力道,而不是搞一些根本作不到的政策來呼攏國人,方為正途。玩弄仇視對岸的激情對選舉有效,但無助於解決我國面對的國際孤立問題。很明顯,民進黨在完全執政之下,已不再考量政策是否會傷害兩岸關係,如何鞏固其永續政權的黨派私利才是他們最關心的重點,而統獨議題在兩岸現況來說,就是能左打中共、右批在野黨的一張牌。
 國人固然對當前的兩岸關係及國際處境感到不滿,也希望執政者能有所作為來改進。然而,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執政黨有責任向國人告知實情與力有未逮之處,進一步推出務實可行的政策,而不是想藉由毫無成功機會的議題操作政治權謀。畢竟,若將已毫無互信基礎的兩岸現狀繼續推向深淵,屆時想回頭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