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文昌宮整修竣工 特色活動延後

424

耗資三千餘萬元整修完成的大甲文昌宮外貌。區長顏金源、人文課長洪孟棻等人士祈求遏止疫情,開始發揮文昌宮觀光及讀書風氣。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
 大甲區市定古蹟文昌宮(又稱孔子廟),市政府耗資三千多萬元整修,今年三月終於竣工,區長顏金源原開始計畫發揮地方讀書風氣及觀光文化事業之際,卻遭遇武漢肺炎蔓延嚴峻時刻,而暫時低調不動,不過仍交由人文課繼續籌備一些提升文昌宮特色的藝文等活動、等疫情遏止後再執行。
 顏金源表示,已建立一百三十餘年的文昌宮,是大甲等一帶學子求進的精神支柱,文昌帝君與孔子亦受民間所信仰,香火鼎盛,是祈求子女成龍成鳳公家少見的神廟。
 文昌宮興建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計一百三十餘年的歷史,曾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縣訂及市訂古蹟,建地是清朝士紳謝國佐所捐,內中文昌帝君、梓童、魁星、文判等,全是清朝時期,以土製再上漆,國內很少有此種土製神像,顯得彌足珍貴,當早期每逢考期,常駐有莘莘學子就讀,地方讀書風氣極盛。

耗資三千餘萬元整修完成的大甲文昌宮外貌。區長顏金源、人文課長洪孟棻等人士祈求遏止疫情,開始發揮文昌宮觀光及讀書風氣。 (記者陳榮昌攝)
 民國三十六年國軍撤退,有部分軍人住進文昌宮,民國五十餘年成為老榮民之家,導致建物無人管理而造成斷壁殘垣,搖搖欲墜,史上有名的五文昌之呂洞賓(孚佑帝君)、關雲長(文衡帝君)、朱熹(朱衣帝君)、張亞子(梓橦帝君)、魁星(魁斗帝君)等五尊神像全告丟失,隨即重塑,再安回供奉,所幸巨型文昌帝君、二尺六寸高的天聾、地啞及一尊魁星幸未被偷走。
 文昌宮前二次整修完竣後,都沒幾年又呈殘破,屋頂漏水、樑柱腐朽,台中市政府於一0五年編列三千一百三十五萬元工程經費整修,今年三月間修復,回復至日治時期重建後樣貌,並整理三川殿及正殿祭祀空間,讓民眾來此朝拜更可感受神聖與文人素雅氣息。
 顏金源表示,早期孔子廟讀書風氣極強,造就不少莘莘學生功績可見,成為地方學子精神之柱,家長或老師帶領學童前來祭拜,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加上廟左廂房安置早期在大甲國小教學二十六年的日籍教師志賀哲太郎文物,紀念這位公認大甲聖人,讓老一輩緬懷及瞻仰,讓文昌宮成為名符其實的教育發展基地。
 顏金源計畫,文昌宮雖是公家廟,但一些祭典不廢民間習俗,規劃點光明點、辦孔子、文昌帝君誕辰祭典,推展觀光事業,在廣場規劃不少民俗文化活動,祈望在疫情過後,帶來熱鬧人潮及遊客,為大甲觀光事業築下深厚根源。則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仍廢除焚燒金紙,以保護優美的環境及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