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園生活

文/圖 李憲祈
 我的血跡地在嘉南平原的一個小村落,青少年時熱愛文藝,後來才知道我的故鄉─佳里是鹽分地帶文學重鎮,鹽分地帶著名的北門七子,其中六人皆出身或活躍於佳里,我住的村落叫子龍廟,是全台唯一供奉三國名將趙子龍,並以其名字作為庄名的村落,吾村的聞人林芳年先生是北門七子之一,其兄長林金莖先生更曾出任我國駐日代表,是顯赫的子龍世家。
 我初中就讀省立北門中學,開始著迷文藝創作,當時學長黃勁連、羊子喬等人在南瀛文壇已嶄露頭角,他們創辦的主流詩社是我最喜愛的文藝社團,後來家兄在府城創業,舉家搬至市區,因緣際會加入森林詩社。這些陳年往事,都在不知不覺中,牽動了今生的命運。
 我25歲創業,受家兄印刷廠客戶慫恿,加入其出版社為合夥人,因不內行導致吃虧很大,最後以失敗收場,把一生最精華的青春時光都賠掉了。在慈母的關懷下,回歸家族後,慢慢止痛療傷,結婚生子後正邁向幸福人生時,1985年暮春,四歲的長子卻被醫院診斷罹患白血病,陪病期間寫了一篇《生命的邊緣》投稿華副,刊登後收到數百封讀者來信,鼓舞打氣讓我勇敢面對逆境,攜愛兒赴台大醫院就診,確診罹患神經母細胞瘤,陪愛兒奮鬥五個多月,散盡家財仍挽不回一條幼嫩的小生命,後來只能靠宗教和加入公益社團療癒傷痛,1995年參加台灣省政府舉辦的志工樂徵文比賽,榮獲首獎。我與好友籌組府城工商青年藝文服務隊,和中華日報合辦暑期創意編輯研習營長達十五年,與中華日報結下不解之緣。
 寫作方面我斷斷續續投稿華副,常有作品刊登,惟後來忙於工作和社團活動停筆近十年,2008年因參加府城大廟興學社大寫作班,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尋找一棵生命樹》投稿華副,發表後得到很大的激勵,從此勤奮創作和投稿,2013年五月出版《尋找一棵生命樹》散文集,並以出書做公益,獲得約四十萬助印款,扣除印書成本,捐了二十萬給弱勢團體。
 後來,我從印刷製版業,轉行至教養界服務。民國百年,好友在下營區開辦護理之家,我應聘前往服務,並回到祖厝居住,家母原本一直住在鄉下,後因年事已高,體力漸差才答應到市區與兒孫同住,我又錯過侍奉慈母的機緣。2015年我隨教養院搬遷至北門鹽鄉,就暫住機構宿舍,2017年家母與內人先後確診罹癌,我為栽種憂遁草和紅甘薯葉等抗癌植物,又搬回祖厝居住,可惜無功而終,次年我失去了兩個今生最親愛的女人,這對我打擊很大,甚至感覺人生無趣,也減低了對工作的熱忱,勉強熬到今年四月,即辭去工作完全回歸田園,回到春暉草堂。
 2019年母親節,將祖厝訂名為春暉草堂,母親曾在堂前留下珍貴影像。
 暮春四月田園將蕪,前庭的一棵小葉欖仁落葉滿地,後院雜草及腰,最主要有雞屎藤和俗稱赤查某的鬼針草,動手除草時帶刺的小花球及像小針般的黑刺,常沾滿褲管。
 三合院四周栽種的果樹都已開花結果,每天黎明迎著晨曦,採擷玉蘭花和桑葚,別有一番況味。芭樂、芒果熟果時,需套包紙袋以防蜂蟲蜇傷,做好這工作才能吃到甜美的果實。
 我又在後院除草整地,開闢一畦畦菜園,種了各種蔬菜,期能自給自食並分享朋儕。我更向花農鄉親請教,預約秋天在東籬下栽種菊花,為田園新生活增添一些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