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醫材新制延後上路

 衛福部長陳時中(左)13日下午主持健保特材新制會議,會後受訪表示,整件事牽涉很廣,長期實施後可能有後續衍生問題,新制「緩著處理」,先蒐集較急、較極端案例,了解問題後再處理。右為健保署長李伯璋。(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自付差額醫材政策近日引發醫界反彈,健保署十三日召開醫界會議溝通討論相關議題。經兩個多小時會議後,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原訂八月上路的健保差額醫材新制延後實施,先處理極端案例、公開平台問題。
 健保署日前宣布八月起將對八類、共三百五十二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避免同一特材在不同院所價差過大,卻引發醫界反彈。因此,健保署十三日針對健保特材新制召開醫界會議,陳時中當天也親自主持會議,邀請數十名醫師表達意見。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黃致翰表示,健保署訂定健保差額特材收費上限後影響層面大,以心臟支架為例,健保署將上限價格訂在新台幣五萬三千多元,全台有九百九十七家醫院價格高於天花板,只有一百三十七家低於收費上限,等同有八十八%醫院受影響。
 他認為,藥物或醫材價格需要接受合理管制,只是,政府身為管制的一方,必須要肩負提供證據的責任,給醫界及民眾信心,這個醫材自付差額天花板的政策,不會讓某些醫材退出台灣市場,或者將來新研發的醫材不會因為這個政策而不進入台灣。就算有些醫材退出台灣市場了,政府也必須證明這些醫材的廠商就是真的成本效益不合理,而不是口說無憑
 另外,外界也擔心天花板一設,恐有CP值高、但價格超過天花板的醫材退出市場,或不敢進入台灣,強調政府應提供證據,醫界才會信服。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洪子仁則認為,近年醫院的醫務本業獲利衰退,但人事成本卻一直提高,擔心一旦差額給付醫材訂定上限後,未來其他醫材、病房費等也被擴大納入,因此呼籲政府聆聽醫界反映,重新檢視政策。
 陳時中則表示,由於整件事牽涉廣泛,長期實施後可能有後續衍生問題,原訂八月上路的健保差額醫材新制延後實施,先處理極端案例、公開平台問題。將先蒐集較急、較極端案例,了解問題後再處理;兩個月內再開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