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與信念都是種自然而然,某種程度來說是無意識做事的方式。正確的習慣與信念可讓我們獲益,藉由建立發展及學習肯定句、意象法等技巧,我們將不再受習慣和信念的束縛、限制,進而做我們該做的事!
.信念和習慣的形成
步驟1:習慣與信念是經驗的產物
習慣與信念在我們年輕時便已養成。一生之中,我們有許多經驗都是透過習慣與信念的參與、學習及使用而來,透過五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觸摸、嗅聞、用嘴品嚐,我們瞭解這些經驗和生命中的功課。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透過五感認知一切,並視之為真實的存在。然而,有時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感覺某些事情是真的,卻可能會在之後發現自己錯了!如果我們的認知不正確,而這個認知又關係到重大的人生議題,可能會因此發展出不正確的信念,這將會對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更進一步來說,認知不只受到生理感受的影響而已。
步驟2:我們的認知受到情緒及心智狀態的影響
我們對經驗的認知及它們的意義均受到情緒及心智的影響,舉例來說,生氣時我們認知及參與發生在周遭之事的能力會喪失九○%。此外,我們都知道心智常因各種原因而缺乏清明度,藥物、年齡漸長、知識或智能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對認知能力及發展真正有用的信念系統產生影響。
因此,有時候某件事物我們只看了一眼,或只發生過一次,卻能因產生強烈情緒而留下深刻印象,至於其他在人生中不怎麼重要的時刻的事,發生沒多久就忘了;有些事則是因為一再發生,所以我們會記得。有些事會根深蒂固地存在腦海裡,有些則不會。
步驟3:我們的經驗會儲存在記憶裡
有些經驗會一直保留下來,這些經驗將成為記憶,儲存於大腦的無意識區域。伴隨著記憶而來的情緒,會影響我們認為這段記憶是否重要。一般來說,愈戲劇化、愈強烈的情緒,會讓記憶保存愈長的時間。
步驟4:記憶以影像留存
我們在分析記憶時會發現,它們是以影像保存下來──包括影像、聲音(文字)及感受。口感及氣味可能也會保留一點。
步驟5:累積的記憶會造成習慣與信念
記憶累積得愈來愈多,就會漸漸形成習慣與信念。信念來自人生中的各種經驗,而這些信念可能導致正向或負向的期待。若我們發現自己說「這實在是太好了」、「我總是這麼倒楣」或「我不像會做這種事情的人」,那麼你就是在發出期待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直接反應了你的信念。
茱莉亞是位非常討人喜歡、個性外向和事業成功的女士,但她的個人生活卻被情緒壓力給拖垮了。她得到了癌症!
在進行癌症療程期間,她提到過去與原以為速配的男士的感情挫折,並很快便瞭解到,她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總是在發展深層關係前設定重重障礙──她不只是愛情「失敗過」,還每次都用同樣模式主動摧毀它們。
回想起過去,茱莉亞從小在鄉間大家庭生長,那是很棒的鄉村生活──靠近大自然,簡單的生活型態,有許多朋友,長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她七歲得到麻疹,被隔離在家族偌大農莊的一間小儲藏室。一下子從廣大、開闊、慈愛的家人圍繞的環境,突然被父母限制在沒有窗戶、通風很差、還有很多老鼠的小房間,她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於是,七歲的她下了個結論:她一定很壞,沒有人真正愛她,她根本不值得人愛!
長大後,茱莉亞理解家人很愛她,但那段深刻的童年經驗深深埋藏在無意識心智裡,強烈地型塑了日後的行為──原來她在人生中放棄了所有感情關係,是因為一直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
茱莉亞還觀察到:她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成功,她終於知道自己那旺盛的企圖心是來自於不斷想向她及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不過她為了成功,也付出了許多代價。現在,是尋求另一種價值的時候了,她知道必須改變過去一直信守的內在信念。
我們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根據信念而來。我們在做相信的事時會感到舒適而滿足,心裡很平靜;當行為與信念不符時會很不舒服,深深覺得一定做錯了什麼而強烈地想做點事來彌補。
更要注意的是,造成信念的原因很重要,因為信念將成為行動的準則,例如我們相信吃垃圾食物沒什麼關係,很習慣吃又很喜歡吃,就會繼續吃下去。
.利用無意識心智的盲點建立好信念
記住,習慣與信念存在於無意識的心智會累積成為生活經驗。令人開心的是,我們可以學著以良好的習慣與信念取代不好的。
怎麼做?很簡單,無意識心智無法分辨實際生活經驗(以及附屬於這些經驗的意象)及透過人工塑造(透過使用肯定句及意象法)的正向經驗之間的差別,而要建立、改變或加強習慣及信念,必須將這些習慣與信念有效地固定在無意識心智並有所回應,所以我們必須學習使用──肯定句及意象法。
貝蒂一生都在幫助人,支持先生的工作,照顧好家人,對社區也付出許多。現在,她癌症復發並擴散,就醫學角度而言已無任何指望──她不再需要治療。然而,貝蒂熱愛人生,覺得還有很多想做的事。她帶著不太情願但很有責任感的丈夫菲利普來到我們的支持團體。菲利普參與了所有課程,儘管他總是保持距離,看來有些冷漠。
剛開始貝蒂的病情惡化,疼痛加劇讓她極為沮喪。菲利普察覺到妻子的情緒,問她到底怎麼了。或許是太痛苦,或許是因為她已決定面對現實,貝蒂表示,她接受命運的安排,放棄康復的希望。從此,貝蒂成為十分負面的人。
後來,我們聽了她的解釋才知道,因為早年發生了一連串不如預期的事,她接受這些經驗並發展成悲觀主義──在她內心深處,始終相信事情總會變糟。
幸運的是,菲利普在參與團體課程時發現了這點。他參與討論信念、肯定句及意象法的課程,知道貝蒂正努力讓自己相信肯定句的正面效果。他看著太太整個人十分憂鬱地坐在那裡,嘴裡說著:「我現在是個正向的人!」便對她說:「這太奇怪了。妳現在是怎麼回事?」
「你這是什麼意思?」貝蒂非常憂鬱地回答道。
「喔,我以為妳現在是個正向的人。」
就在那一瞬間,先生的這句話,似乎扭轉了她內心的開關。
「沒錯,」她說,「你說得對,我現在是個正向的人!」
從那時起,貝蒂便把焦點放在生命中正向的事情上,取代過去悲觀的看法。現在的她變得很樂觀,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出正面的觀點,並在過程中找回內在平靜。她的身體狀況驚人地恢復了,且在二十多年後,她冷靜及愉快的態度仍啟發了所有認識她的人。(本文整理摘選自柿子文化《14天壽命多活45年的治癌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