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疫情經濟後遺症,恐正開始!

服務貿易也受疫情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航空業。(路透)
 ■謝文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還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際產業供給斷鏈,世界工廠中國大陸雖然在逐步復工,內需市場也緩步復甦,然因國際市場在飽受疫情所苦之後,歐美國家需求驟降,訂單也跟著大減,整體形勢還是相當嚴峻。

 疫情爆發近半年來,台商也很辛苦。一來,中國大陸在復工過程中,為刺激其內需市場會優先採用大陸自製的產品。中國大陸的「落地化」潛在風險將使得以其市場為主要出口地的台灣、南韓首當其衝。中國大陸除了因為擁有有紀律且較便宜的大量勞動力,而其重大的機器等設備之資本財建置,使其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而降低產出單位成本,使之具備「規模經濟」之國際競爭優勢,也是其難以被他國取代的原因之一。

重構供應鏈 要打破過去分工

 現在疫情蔓延全球,企業及國家的安全風險概念確實升高了,但是否會因此導致某種程度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是朝多國發展?恐怕都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各國生產因素稟賦與貿易條件不同、疫情又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自主性的調整貨源組合,並以最適庫存取代零庫存,以短鏈更貼近市場的分散風險多國布局,恐為不得不然的未來商業走勢。換言之,產業供應鏈的重組過程為勢在必行的辛苦緩慢歷程。
 若要重構產業鏈,就要打破過去的分工。其中,製造業限縮為區域中心的短鏈型態,而服務業則由實體交易模式加速轉型為虛擬型態。但必須評估兩個關鍵:其一,在日益激化的美中(中國大陸)貿易脫鉤(de-coupling)趨勢及持續延燒的疫情衝擊下,例如,口罩、呼吸器、防護衣等屬於國家戰略的物資,安全考量會大於經濟考量,相關產業轉向自行生產或進行某種程度的分散會是必然,但什麼才是國家的比較利益所在?國內外市場的胃納量是否夠大?國家本身的產業特長能否支撐其永續性?未來企業的投資布局將面臨嶄新考驗,尤其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創新能力。
 其二,疫情何時會結束?疫苗是否能夠成功量產並順利接種?目前皆尚未定論。南美巴西等國疫情還在攀升,世界衛生組織(WHO)於六月二十日警告,疫情已經進入了「新危險階段」,各國若太快放寬管制,可能會出現比四月疫情高峰更難控制的情勢。

產業供應鏈的重組過程,為勢在必行的辛苦緩慢歷程。(路透)
遠距服貿 創造商機就業機會

 另一個疫情影響經濟的觀察焦點是遠距服務貿易(trade in services)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時代,國際間的人流是頻繁的;但疫情爆發後,人與人的往來驟減,遠距辦公、開會變多了;又逢5G、雲端、物聯網、AI等科技趨於成熟,遠距服貿將會創造出新的商機與就業機會。
 其實,依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十多年來,服貿本就在逐步成長。疫情爆發前,服貿在全貿易量總額中占比約百分之二十三,更以貨品貿易(merchandise trade) 二至三倍的成長速度逐年攀升。然而,服貿並不會也無法取代貨貿,況且服貿的流通障礙仍是相當顯著的。另一方面,服貿也受疫情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航空業,國際商旅的人數驟減,連帶影響各地五星級酒店、觀光相關產業也陷入困境。根據WTO最新的報告,今年三至五月,服務業的出口下滑程度還大於製造業商品的出口貿易呢!
 疫情攪動全球經濟,台灣也面臨挑戰,而有四個努力方向:第一,大企業自己看得清,中小企業要有自覺。台灣對外貿易是開放的,本地產品即使只供內需市場,也必須和進口商品競爭;同時,企業領導人與決策者眼光要放遠。

優秀人才互補 成效倍數增長

 例如,台積電對其供應鏈的廠商就很照顧,會適時給予技術指導與財務支持。企業經營者先評估自己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階,才能對未來何去何從做出較適切的選擇。現在,企業經營者更要放眼國際、掌握研發、擁有特殊技術,才有較好的機會發展利基(niche)並度過難關。
 第二,人才是重中之重, 包括吸引外國人才。尤其是擁有某些技術能力,而非僅是高學歷的專業型國際人才,甚而可以創造我國人才的就業機會。況且,優秀人才的互補互成,其成效更是倍數增長。
 第三,受疫情爆發速度之影響,統計數據可供參考的力度已大幅下降,進而提高超前部署的難度。我國勞動部六月二十四日公布全台一千三百三十四家企業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人數為三萬五百零五人,創十年新高,而五月失業人數亦增至四十八點六萬人。隨著疫情降溫,無薪假人數變動目前增幅雖有趨緩,但退出職場的隱藏性失業人數又有多少?而開缺的就業機會又能有多少?這恐怕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疫情衝擊下,口罩、呼吸器、防護衣等都屬於國家戰略物資。(路透)
該紓困快紓困 該振興快振興

 第四,台灣宜善用這段時間,該紓困快紓困、該振興快振興,鍛鍊好自身的產業與市場體質,因應可能的下波疫情衝擊。個人認為,台灣的經濟目前還能夠有不錯的支撐,主要是疫情前因美中貿易戰而轉投入國內市場的資金以及轉單效應擴大產能利用率,再加上疫情控制得好,紓困振興政策啟動較早等因素所賜。但萬一第二波疫情來襲時,台灣能否抵擋得了,就端看這些「超前部署」的力道與成效了。
 影響台灣政經局勢最大的還是美、中兩國。前瞻美、中的經濟前景,中國大陸的經濟或可依賴國家力量,在某些嚴峻代價下換取微幅經濟成長的機會,是不無可能的。
 至於美國,股市或許還有V型反彈的機會,但實體產業就有困難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推行無限量化寬鬆(QE),各國中央銀行也狂放水大撒幣,但實質生產總量尚未回復,寬鬆貨幣或可讓股市回溫,但卻與經濟基本面、企業產出獲利營收脫節。未來,在市場買氣與景氣尚未回復至疫前水準下,全球或將經歷短暫通貨緊縮(deflation)的痛苦,但各國QE大撒幣帶來的資金氾濫,導致景氣回溫後的通膨甚或經濟崩盤的巨大後遺症,恐怕才正要開始。
(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謝文真口述,記者趙家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