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王國元
在網上,得知2019年9月5號於鎮江召開的「賽珍珠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有來自海內外的116名專家學者參加,不禁令人回思數年前的一趟鎮江「賽珍珠故居之旅」。
我們搭乘動字號子彈型快速列車,約一個小時車程即抵達鎮江市,距離市中心不遠的一處景點「金山寺」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民間傳奇「白蛇傳」的原生地。正是這些特有的民俗小說,一幕幕地浸潤了一位出生美國,卻成長於中國的小女孩的心靈,待長大後,竟成了一位文壇鉅擘,榮獲1938年世界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這位一頭金髮,藍眼珠的小女孩,中文名字叫賽珍珠(Pearl S. Buck 1892- 1973) ,她在鎮江渡過了青澀的少年時光。雙親皆為美國長老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一共生育了7個子女,由於生活環境困難,夭折了4個,僅存活了一個哥哥及一個妹妹。
/鎮江童年/
小珍珠中文講得字正腔圓,平素特別愛吃零食麥芽糖,而遭父親碎碎唸。在家中晨時由母親授與西式教育,下午則由一位宿儒孔先生從基本的倫語、孟子教起,言必以「子曰」為始,替她打下了一些古學基礎,對日後的寫作頗有助益。後來孔先生驟逝,她委隨孔家人披麻帶孝行跪拜禮,永銘夫子的指導:「知恩不忘報」。誠如她在1938年,由瑞典國王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典禮上,致答詞的開場白:「如果不提中國小說對我的影響,我就是個忘恩負義的人。」
小珍珠自幼常隨保姆王媽上金山寺禮佛,理解了世上併存著許多外國神祇。王媽也常帶她去書場聽故事,奠定了她日後誓言,要將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世界。書名引用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All Men Are Brothers),甫出書即讓來自梁山的108位好漢躥上美國權威的「每月讀書俱樂部」排行榜首位。該書在出版近80多年後,再度於2004年9月被美國歐普拉讀書俱樂部(OprahBook Club)選為必讀之書,是一種極不尋常的文學現象。
1911年,年方18歲的賽珍珠,決定返美上大學,就讀於維吉尼亞州梅康女子學院。在祖籍登記欄上是「中國鎮江」。她在校際的詩歌與論文比賽中皆掄元,增添了不少寫作的信心,原本想追隨兄長續留美國發展,卻因母病,毅然決然返回鎮江照顧,並也以傳教士身分,進入鎮江的崇實女中教授英文,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故居/
賽家的雲臺山故居,距離鎮江市的火車站不遠,鮮為人知,得先行穿越一長條小商店及攤販,鱗比櫛次的傳統市場,迂迴轉至巷底,一條混凝土鋪面的山坡石階道,共計88台階梯,脩然躍現於眼前,坡道兩側的梧桐樹枝椏交錯,掩成遮天的綠蔭,爬越陡坡叫人喘息不已,整個山頂區均已開發成高層的住宅小區。拜改革開放之賜,賽家「反革命」的罪名終得平反。鎮江市政府出資修整賽家的舊居,一棟外青磚木構造的二樓洋房,底層砌石的西式迴廊環繞,進口大門上掛一橫匾「賽珍珠故居」,房內的家俱陳設,儘量保持了原貌。一間保姆王媽的私人臥房,顯出她在賽家的地位。走出賽氏故居,轉往西翼的「賽珍珠紀念館」,一幢新建的單層建築物,入口廳的大片牆上,彩繪了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的巨幅肖像外,還展出她早歲居住過後的故居、家庭成員、筆墨文物的舊照。
/感情世界/
父親賽兆祥是第一位在廬山牯嶺上,興建別墅的外國人,牯嶺山城夏季涼爽宜人,是賽家人每年必來的避暑勝地,目前已改為賽珍珠紀念館。1917年在廬山上,她邂逅了一位美國康奈爾農業經濟大學畢業的英俊青年約翰巴克(John Lossing Buck),他被派來中國作農業經濟調查,並協助中國農民改良農業耕作方式以增產,二人陷入熱戀並決定結婚。婚後的她隨夫遷往安徽宿州定居,卻不幸生下一位患有智障的女兒。精通中文的她,對丈夫在中國的農村調查工作幫助甚大。離開宿州後,夫婦倆前往南京的金陵女大任教,曾與梁實秋、徐志摩同事過。賽年老時,曾言之鑿鑿地談到自己曾與一位中國詩人產生情愫,許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與中國文壇上的大咖胡適、梅蘭芳、老舍及林語堂等皆曾來往密切。
/諾貝爾文學獎《大地》/
賽珍珠陪伴丈夫在宿州的五年農村生活,徹底瞭解了中國的農村社會,艱困的農民生活經歷,蛻化成日後寫作的好素材;她以宿州黃莊的農民王龍為原型的《大地》小說,屢屢獲獎,且成為她一生的代表作,也是斯年西方世界,研究中國必讀的小說。
賽珍珠尚在襁褓中,就隨著父母親遠渡重洋,經運河而抵達鎮江,若干年後,那座橫跨運河的橋樑賜名為「珍珠橋」,橋旁還有一片紀念她的「珍珠噴泉廣場」。賽的雙親當年來華傳教的心路歷程,堪稱篳路藍縷,賽父後來病死廬山,賽母則鬱悶一生終老鎮江。賽珍珠紀念雙親的二部傳記:《奮鬥的天使》與《異邦客》在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過程中,替她加分不少。她的得獎在美國引起許多爭議,咸認為她僅書寫了中國,在中國,文壇大腕魯迅及巴金等,批評她對中國農民生活的描繪,亦僅能代表一種外來客的觀點。
/夢回鎮江/
賽珍珠於1935年返美,替中國的抗日戰爭奔走爭取支持,呼籲廢除「排華法案」,設立「歡迎之家」專門收養美亞混血兒,成立「賽珍珠基金會」慈善事業,並積極參與婦女解放,提高黑人社會運動。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賽珍珠非常渴望能隨行,卻因她在30年代的一些反共言論及政治因素,未能獲得簽證,並於次年鬱鬱而終。臨終前的遺言:「多麼想再嚐一口鎮江黑橋的燒餅。」
她的墓地座落於賓州的青山農場,潔白墓碑上刻有「賽珍珠」三個字。長眠地下的她,穿著一襲絲綢旗袍,魂魄飛回第二故鄉鎮江。尼克森總統特地親臨她的喪禮,頒發書面悼文:「一位敏感且富同情心的人,一座溝通中美文化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著名的作家徐遲說的中肯:「她寫得不比我們的作家差,但比我們最好的作家寫的多得多。」